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汽集团“添油”双龙汽车背后的博弈砝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 03:45  新京报

  ■ 一周谈

  不知上汽现在是否在后悔3年前的决定:2005年,上汽用5900亿韩元(约合3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代价买下了现今仍是大麻烦———韩国双龙汽车51.3%的股份。目前仅从股价上来看,上汽当时的收购价为每股1万韩元,现在仅为1000韩元,当初30亿投入中的25亿已灰飞烟灭。

  虽然没有美国三大如此引人关注,但双龙作为一家被中国汽车企业收购的海外品牌,事实上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双龙汽车上周表示,去年双龙的总销量为92665辆,比2007年减少了29.6%。其中,内需和出口分别为3.9165万辆和5.35万辆。目前,公司就连用于支付月薪的200亿韩元(约合1亿元人民币),也拿不出来。在破产与失业的威胁下,韩国工会要求上汽继续“添油”2亿美元,而上汽则要求首先裁员2000人,只有答应裁员要求,才能给钱。

  这实际上又重新走入了三年前上汽与韩国工会组织博弈的新一轮循环。只不过当初的争斗是为了怎样提高员工待遇,现在的角逐则是为了饭碗。作为中国车企国际化进程中,也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一个典型,上汽与通用一起控股双龙只换回了国人短暂的兴奋,但从控股至今,上汽一直无法真正驾驭双龙,在与双龙汽车强大工会的博弈中,上汽一直是以一个“摇钱树”的形象出现,给人感觉是一直在往双龙这个黑洞中实施“添油战术”,而没有真正通过跨国的竞合实现自身技术力量的质的突破。

  现在的焦点是,上汽是否还需要继续保留双龙这块“鸡肋”,即使双龙答应裁员,那上汽目前再补血双龙的意义又何在?从双龙的角度,现在工会明显是“以死相逼”。此前媒体的焦点一直集中在双龙恐惧上汽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生产向中国转移,认为上汽整合双龙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文化隔阂”这样冠冕的理由。但可以看到,此次矛盾以及此前双龙工会和韩国员工给上汽制造麻烦的焦点并不是技术的转移,而是几乎每个人都会关心的饭碗问题。

  几乎每起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都会遇到工会势力强大这样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中国企业员工制度和发达国家员工及工会制度差异化的问题,本质上是制度和企业理念的差异,而和国民心态是否高傲,文化是否存在隔阂以及民族性上没有关系。在发达国家,任何企业都无法绕过工会这一强势势力,工会代表了员工的核心诉求,企业员工更加关心的是自身福利的发展而非企业是否能赢利,只是在中国,工会的势力显得相对弱势导致企业的处理手法更加简单罢了。

  因此,人员机构成本高昂是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无法绕过的一道坎,也就是说,当上汽控股了双龙,想从双龙拿技术,拿设备,拿生产线,都不是问题,只要你解决了双龙员工的安身立命的问题。这取决于上汽如何在实现技术转让的同时,能让双龙在本土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同时对双龙现有的市场如何实现突破性增长,从而让企业扭亏,让员工过上好日子,这才是上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

  双龙现在也明白自己之于上汽仍有价值,而上汽也还是一个有着巨大赢利能力的企业,这是两个企业间优势的砝码所在,如何运用好,这就需要看双方博弈中的智慧和忍耐了。

  □何醒言

(编辑:双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双龙品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