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京沪汽车消费对比北京篇:北京出租车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 11:27  中国经营报
京沪汽车消费对比北京篇:北京出租车的故事

  文/茅硕

  经朋友和邻居的不懈努力,我在北京建国门外一座老旧楼房里见到年近古稀的老司机李双喜,当我说明来意后,这位85岁的老人给我讲述了北京出租车的历史变迁。

  1937年,北京东华门一带开了一家车行——叫美丰车行,当时年仅14岁的李老汉就在这家车行做学徒。那年,王府井附近已经有五六家大小车行,老人对北京西城区西四北的王致斌车行的景象最深。

  旧北京街道偶尔能够见到有钱人乘坐的马拉轿车,其实就是带篷的马车。更高级的出行工具就是美国产的雪佛兰和道奇汽车,无论是带篷的马车还是雪福兰和道奇汽车只要有钱都可以在车行租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车上都有油灯。

  北京城解放后,带篷的马车被汽车取代,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就成立了首都汽车公司,也就是后来人们俗称的“首汽”。

  首汽归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上世纪30年代的福特和华沙20是公司的主力车型,业务范围主要是为国家机关服务。每公里两毛五分钱的收费和定点服务让绝大部分人望而却步。我采访过的老司机谁也说不出准确的经过,只是回忆北京在1959年成立北京出租汽车公司,在市区建立站点,靠电话或上门叫车,服务对象是普通市民。雪铁龙和华沙20常常整天停在出租汽车站等待叫车,据说为了司机出车后可以与出租汽车站联系,一度北京街头还曾有过供出租汽车司机专用的带锁电话箱。笔者有幸在上世纪60年代乘坐过华沙20,留下的记忆是,座椅软极了,方向盘和机器还盖上有20的字样。

  时光如梭,北京的出租车换了一批又一批,文革期间,相当数量的东风蹦蹦,就是北京产的东风牌带篷摩托车一度成为出租汽车的主力。上世纪70年代初,“首汽”和“市租”先后有了新车型,日本产的小丰田和被师傅们称之为“大刀片”的小上海列入北京出租车的行列。更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出租车司机,一个个既能接触有钱人,又能收到人民币兑换券,开轿车、住饭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被人们羡慕的高收入人群。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老百姓有钱了,年轻人追求时尚,出租车的生意好极了。各种出租车车型在北京街头亮相,似乎好车都是出租车,这时北京的出租车开始猛增,“渔阳”,“光大”,“中北”相继上路,但竞争也进入白热化,原本蹲饭店、吃小灶、每天交车、拿路单的运作方式受到冲击,北京的出租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司机需要上街“扫马路”才有活干。

  上世纪90年代初,据来自非官方的说法,北京有大小出租车公司几百家,北京遭遇“黄灾”(满街跑的是黄色的小面出租车)。有关部门开始划定北京出租车营运区域,小面和低档出租车不能进入宾馆饭店拉客,成百上千的北京出租车司机露宿机场,出租车后背箱里放满司机的被褥及生活用品。无序的竞争,过度的发展提醒有关部门出租车行业需要重整。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开始强制报废面的,在公安部门的监管下,首钢成了面的的火化场。现在,北京出租车进入了又一个发展阶段,车型的改变已经不被人们关注,价格的调整也成为必然,出租车司机的构成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原本被许多人羡慕的职业如今已经成为北京郊区农民进城务工的新职业。今天,当人们拉开北京出租车门时,看到的是“新北京、新奥运”。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