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凌
大上海,忽而艳晴,阳光斑斑点点地洒在黄浦江上;忽而细雨,滴滴答答地打在梧桐叶梢,一幅直观的江南表情,流连在西式建筑之间,咀嚼着浪漫二字,让人好不舒畅。
张爱玲曾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的磨练”。陈村对上海人性格描述则更直白:上海人理解不做没饭吃,习惯人被金钱地位分成等级,各活各的。
初来上海的人,有的浅尝了小资情调、有的乍见了海派刻薄、有的艳羡着琳琅的上海物质、有的鄙视上海媚外的心态……上海究竟有一颗怎样的内心?又与汽车演绎着怎样的故事?
下午5点30分,小卓(化名)将自己的索纳塔开出位于徐家汇的公司,准备回家。
路上正赶上堵车,半个小时只行了不到10公里,汽车缓缓地开着,有时候汽车往前一顿,就趴在那里喘粗气。大概四十分钟以后,他已经感觉有些想吐,心里盘算着,一定要换一辆自动档的车子,因为踩离合的脚已经开始酸痛。
到了小区,由于车位不足,只好停在小区门口画出来的格子里,10元一个晚上。但要避开这个花费更难。小卓说,有一次没车位了,他将车子停在了旁边一个小弄堂里,结果被交管贴了条子,罚款200元。
“开车灵不啦?”现在想想太太的话也有道理,“等小区附近通了轻轨就把车子卖掉,坐轻轨上下班岂不是既省钱又快速。”
划算不啦?
人多,车多,路窄,这就是大上海。有数据显示,上海市的人均GDP为4万多元,高居全国之首,但汽车千人保有量仅为40辆,与人均GDP1.5万元左右的城市相差无几,远远低于北京、天津等城市。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陈荣章深有体会,他是2003年从台湾来到上海的,彼时一个上海车牌大概2万元左右,他非常惊奇:上海车牌怎么会这么贵?一辆车只有几万元,车牌却那么贵。住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确实有必要实行这个制度,“如果上海也和北京一样,那么上海的车都不用走了。这是这项措施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到现在车牌价格已经拍到了4.7万元,确实让人担心。”
上海路窄道弯,各小区竭尽全力“螺蛳壳里做道场”,但还是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车位需求。据调查,目前,上海市停车位缺口85万个、每年新增轿车10万辆。此外在上海,停车的起步价为10元,或者15元、20元/小时,停个4小时就要60元,有时候停车费比打车还贵。
人多,车多,路窄,这就是大上海。
“灵不啦?”上海小姑娘陈月也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陈月是微软(中国)上海分公司市场部一个职员。
月收入近万元的她,经济实力够得着“小资”,买车的想法却已经踌躇了1年多,中意的车型从polo到标致307,又从花冠到骐达,一再困惑她的问题是,买车来开划算不啦?
“现在油费这么高,每天打车也比自己开车便宜,况且非高峰时期还可以乘地铁,这样很划算的啦。”在她的家里,她一边为记者算着这笔账,一边煮着咖啡。她喜欢在家里自制咖啡——精美的咖啡壶里飘出香气,添加一匙蜂蜜,又加了一片青柠,递给记者,“这样的咖啡比外面的好喝,又便宜许多。”
石磊因为“不划算”卖掉了自己的桑塔纳2000,“一个月养车的费用在3500元左右,现在结婚买房子了,每月房贷3300元,卖掉车子可以减缓房贷的压力,坐地铁上下班每天仅需6元钱。”他开始淹没在每天上下班的人群里,却也有开心之处:不用经受每日的交通拥堵,回家的时间也提早了15分钟。
对于上海人来说,购买汽车的主要目的,大多是为了上下班代步、接送子女,因此上海近郊没有山水,自驾郊游的很少。既然实用为目的就自然会更理性。 “上海人轻易不买车,和上海市的政策环境有关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信息中心汽车产业研究室资深分析师朱君奕说,买车成本太高他们不得不考虑。
虽然是2002年的一份数据,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海人购车的谨慎。这份数据显示,上海市的人均GDP为4万多元,高居全国之首,但汽车千人保留量仅为40辆,与人均GDP1.5万元左右的城市相差无几,远远低于北京、天津等城市。
其实,在上海,路面道路弯弯曲曲,加上上下班高峰堵车,乘地铁、轻轨是要比开车更快捷方便。而上海公交系统也比较发达,目前,已经有5条轨道交通线,到2010年则有17条轨道交通线。“这么方便的交通,为什么还要自己买车浪费钱呢?”陈月说自己家门前马上就要通4号线了,更加不会买车来开。
伯相脑子
上海人精明和算计是一种习惯,“货比三家”、“性价比”这些词汇永远旋转在他们的脑子里。正因为如此,消费谨慎让上海人更加理性,与其他城市相比,购车易冲动的人不多。
上海人爱“伯相脑子”(意思是,算计),到买东西的时候表现尤甚。
韩国的一本刊物曾经形象地比较了上海人、北京人、东北人的特征: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的人喜欢喝酒,一口就喝下一杯65度的烈性酒,他们很讲义气,可以为朋友牺牲自己,而把洽谈生意看成是次要的;在北京如果没有人际关系很难办事;但上海很早以前就是国际城市,上海人很会算计,上海人很强调物质利益,经济头脑也很灵,所以,人们说“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实际上,上海人的精明和算计是一种习惯,“货比三家”、“性价比”这些词汇永远旋转在他们的脑子里。
根据国家公布的官方数据,上海去年的人均月收入是2464元,再根据当初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比7.9,我们把2464除以7.9再乘以12个月,是3742.78美元,而全国的人均收入是1100美元,可见,上海人的人均收入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3倍多。
应该说,上海人口袋里还是有钱的,但就是有钱的上海人却十分“坑子”(上海方言:指小气的人)。
“上海注重购买的环境和质量的安全。大部分的上海人不贪小便宜。有些上海人是淘糨糊的,会空着手来,空着手走,但是大部分的上海人还是会花一定的时间买车。”陈荣章说。
在上海通用的工作经历,让他看到,上海人经常是先去大汽车市场看车,然后再到4S店买车。虽然70%的人是第一次买车,但第二次买车的人也在慢慢增长。第二次买车的人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经销商在对客户的服务方面也更加需要加强。“买车子和买衣服不一样。车子是耐久消费品。一次购买要终身付费的。养一个车比养一个小孩更贵。所以精明的上海人会更精挑细选。”
今年47岁的李林(化名)从去年年底开始,就有了换车的想法,反复地咨询朋友、上网搜索、逛4S店,今年4月初,决定在广州丰田的凯美瑞和上海汽车的荣威之间选择。
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有限公司荣威经销店销售部展厅经理陆勤对这位客户的印象是,他非常懂车,询问了有关发动机、变速器、配置等细节,甚至比我们的销售顾问知道的还要多。
一周后,李林预约了一次试驾;而这些“考察”项目也同时发生在凯美瑞店里。经过比较,3天后,李林来到荣威展厅,签下了订单,预付意向金3万元。“一般情况下,买家都会至少来店二三次,有的第3次还会带家人来看车,从看车到成交,1~2个月的时间是要的。”陆勤说。
正因为如此,消费谨慎让上海人更加理性,与其他城市相比,购车易冲动的不多。
车与面子
上海人最讲面子,上海男人的头发永远是整洁的、皮鞋永远是光亮的;而女人不论贫富,穿着都很讲究,必有名牌在衣橱;如果被上海朋友请到家中做客,必是满满一桌菜的招呼,房间也要比平日打扫得干净。因此,开出去的车更被上海人认为是另一张脸,马虎不得。
如果把高端、中端、低端车型的消费比例看做一个梭形。在北京,豪华和低档较多,这个梭形比较细长,但上海市场中端车型消费集中,符合上海人精明但要面子的特点,这个梭形比较粗短。
朱君奕也部分同意这个说法,他说,前两年上海市经委信息中心汽车产业研究室做过一份调查,显示上海人购车的平均价格在18万元,这在当时正是中端车的价位。“但上海的进口车消费也一直排在全国前列,在进口车中,宝马、奔驰占主要比例。”同时上述调查发现,上海人购买私车,重视因素首推外观造型,占73.8%;其次是价格和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分别占46.3%和41.3%。
陈荣章教授认为,一般上海人不买低价位的车理由有二:一是车牌太贵,另一就是因为低价车让车主感到没有面子。“我们通常说的俏皮话,北京是京城,出门要有马,现在的马就是车,到处都有车。上海则反过来,上海人都是先买个大房子再买车。”陈引述其朋友的话说,买个小车不如打的,上海人要买车就买大气的,像帕萨特、君威、君悦这种大东西。
“因为面子,上海人选车的时候喜欢空间大的车,空间大,排量就会大,小车在上海市场销售不旺,”朱君奕说道,本来我们预测,2006年2月份的“限小”(限制小排量车的行驶政策)解禁,会对上海市汽车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结果没有太大影响,上海的小车(上海牌照)仅仅占到总量的3%。而豪华、中高级、中级车占到总量的将近70%多。
今年1~7月份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统计数字也可以佐证这个看法,这个期间,上海市上牌的国产轿车80030辆当中,微型轿车仅有1538辆,不到2%,中级车34141辆,中高级车24836辆,豪华车4890辆,占到总数的近80%。
同时,上海本地情结也左右了上海人对汽车品牌的选择。比如上汽集团的车,就是上海制造的,像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品牌,对他们来说是第一选择。因为将来的售后服务,零部件的取得都会比较便宜。
讲究品牌的上海人,购车也要讲究品牌,因此上海的4S店生意兴隆。在4S店(品牌专卖)、综合销售、大型交易市场、厂家直销四种销售形式当中,有70%多的上海人会选择4S店。
上海的汽车一条街——吴中路,决不是像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那样乱哄哄,而是4S店的聚集,被称为沪上“汽车黄金街”。
吴中路位于上海闵行区。东段(200~500号)依次汇集了上海通用锦江专营店、上海大众锦江专营店、一汽丰田锦江专营店、北京现代专营店、海南马自达恒昌专营店等4S店以及通用世界、中进汽贸等进口车专营店。中段(1000多号)主要有开隆丰田、东风悦达起亚、开隆一汽奥迪、开隆一汽大众、太平洋通用、九华福特等4S店、裕泰汽车等进口车商。外环附近散落着神龙富康、风行汽车、东南汽车等汽车经销商及吴中路汽配城。此外,还有大型的美车饰汽车百货、东昌汽车超市和车100汽车百货超市。后来形成的“汽车一条街”——金沙江路、沪南公路也都依据了这种4S集群的模式。
崇洋媚外
在上海人“崇洋媚外”的观念里,老外们被分成等级。在网络上普遍流传的有关上海女人的一段话是,“一等女人嫁欧美,二等女人嫁日韩,三等女人嫁上海”,这也多少体现在上海人买车的选择上。德国车——美国车——日韩车——自主品牌,这是上海人选择车辆时的排序。
“上海人就是崇洋媚外,外来文化就是很快会被上海人接受。”上海人朱君奕毫不隐讳地说。他爷爷年轻的时候,看到洋人吃牛排,全生的,就跟着学,结果回家就拉肚子,那时候上海人的观点就是,住在静安区(法租界),上班黄埔区(英美租界区),这是上海人的最佳生活状态。
当然,在上海人“崇洋媚外”的观念里,老外们也被分成等级。在网络上普遍流传的有关上海女人的一段话是,“一等女人嫁欧美,二等女人嫁日韩,三等女人嫁上海”,这也多少体现在上海人买车的选择上。“德国车——美国车——日韩车——自主品牌,这是上海人选择车辆时地排序。”姚文说。
上海人购买汽车品牌排名前十名的是,大众、别克、本田、丰田、奇瑞、宝马、凌志、日产、起亚、东南。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场,国产品牌凤毛麟角,仅有奇瑞和东南菱帅两个榜上有名。有数据显示:有七成多的上海人会选择大众;近三成的人会选择别克,上海本地制造的大众和别克成为上海人购车的首选。2003年,上海桑塔纳品牌(普桑和桑坦纳3000)就占到了上海汽车保有量的50%多。
至于“对自主品牌认同度不高,这是上海人的性格使然,”朱君奕说,即使奇瑞在上海的市场有所增加,但大多数买奇瑞的人是“新上海人”(上海人对在取得上海市户口的外地人的称呼)。
这在某个小区的车库里,一下子都能区分出来哪辆车是上海人的——中档车、非自主品牌、本地牌照(因为上海市汽车牌照的限制,很多在上海市行使的车辆上周边城市的牌照)。
的确,奇瑞虽然在全国的汽车销量榜上排位第四,但在上海,却在10名开外。(仅统计上牌数)一位比亚迪的经销商也和记者抱怨,这个品牌在上海不好卖,一年也就1000辆多的销量。挑剔的上海人不会给所有品牌以机会。-
延伸阅读
帮帮忙
上海人打交道中最常见的口头语之一,也是最“宽厚”的骂人语,体现了上海人的调侃与自嘲。带有嘲讽意味高声说出来,并不是真要你帮什么忙,而是明显表示不赞同。如果再在前面加上“朋友”二字,则其程度已经到了很不赞同,而且非要修正的地步。
白相
沪语“白相”一词据说原来叫“薄相”,是苏州人指小孩玩耍、游戏等。因为讹写变成“白相”。如今的“白相”已经有了些变化,不再仅仅是小孩的事。愚弄人或被人愚弄,都可以说“白相”。当年毛泽东的《论游击战》,就是一部如何“白相”敌手的书。白相人,旧时的白相人是指那些没什么正当职业和专长,却精通吃、喝、嫖、赌的人。白相倌,儿童的玩具统称为白相倌。
巴子
“巴子” 一词在上海形成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也就是上海改革开放的前夜。细究“巴子”一词,它与“乡下人”有点不同。“巴子”除了包涵“乡下人”之意外,最主要是指不符合大多数上海人价值观的事,如不懂行情,容易被人骗,自以为是等等。而且有个有趣的现象;即离上海愈远,巴得愈厉害。台巴、港巴、广巴、京巴、美巴等一大串的巴。只要是上海人看不惯的,不合时宜的事,包括上海人自己,一律打上“巴子”的烙印。所以上海人所说的巴子,细究起来,基本是指某一类现象,而非特定一个人。
上海弄堂
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又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景象。
上海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弄堂”。
其实,称“弄堂”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国江南地区都这样称呼。但是弄堂能与北京的胡同一样著称于世,却主要是因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兴起。
上海餐饮
上海菜又叫本帮菜,上世纪初,上海汇聚了苏、锡、宁、徽等16个地方风味,上海人称这为苏帮菜、徽帮菜,而对本地风味,则称为本帮菜。当时的本帮菜主要取用本地鱼虾蔬菜,以红烧、蒸煨、炸、糟、生煸见长,菜有浓油赤酱,咸淡适口。后来,上海菜不断吸收外地菜特别是苏锡菜的长处,在上世纪中叶形成了料取鲜活,品种众多,擅长烧、生煸、滑炒、蒸,品味适中,即有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的特点。上海本帮名菜中,浓油赤酱的有锅烧河鳗、红烧圈子、佛手肚膛、红烧划水、油酱毛蟹等;清淡素雅的首推夏秋季节的糟货,如糟鸡、糟猪爪、糟门腔、糟毛豆、糟茭白等,而荠菜春笋、水晶虾仁、冰糖甲鱼、芙蓉鸡片等也以鲜嫩清淡见长。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