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5月签订合资意向书开始,筹备了6年之久的福建戴姆勒项目终于在本周奠基。且不论这个志在打造奔驰亚洲最大商用车基地的项目前景如何,单是其间曲折的过程就颇值得探究。
奔驰商用车与福建汽车的结缘是因三菱开始的。当时,三菱还是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旗下的子公司。由于三菱与台湾中华汽车合作多年,而台湾中华汽车又与福汽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东南汽车,这样,德国人辗转之下,最终选定了福建汽车作为其在中国的轻型客车和高端MPV的合资伙伴,但代价是在合资工厂中让出了16.22%的股份给台湾中华汽车。
尽管做出了股权上的变通,德国人仍然等待了6年。其间,人非物也非,当初规划的产品早已落伍,需要升级换代。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让奔驰在中国长久等待的项目了。汽车业内,奔驰合资项目审批难是有名的。北汽福田的奔驰重卡项目,已经等待了4年,能不能获批至今仍是个悬念;而当年的北京奔驰轿车项目,尽管有北京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也苦等了3年。
奔驰项目的拖延,并不能单纯地解释为奔驰 “政府公关能力差”。相反,很多因素都是奔驰自己一手造成的。或者说,一些在中国的“不愉快”项目影响了奔驰在政府里的形象。
奔驰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早。从1988年的北方奔驰重卡项目、1997年的亚星奔驰客车项目到如今的北京奔驰轿车项目,近20年里,奔驰总是千方百计地在中国寻找商机,但是至今为止也没有成为一个被各方认可的成功企业。近年来,退股、分手更是成了奔驰中国项目的“主旋律”。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奔驰在全球都难求伴侣。从三菱、现代,到克莱斯勒,每一次的分分合合都让奔驰“很受伤”。即便在生产领域,奔驰也是拥有海外工厂最少的汽车巨头之一。
婚离得多了,不能不让人怀疑奔驰这个“新郎”有问题。再婚难,也就变得容易理解。
奔驰合资难,表象上来看是因为奔驰在引进技术上过于保守、收取的技术转让费又过于高昂(当然,中方的问题也很多)。从深层次上分析则是,奔驰总习惯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来要求合作伙伴,固执已见而不懂得倾听、了解和入乡随俗。要知道,偏见有时比无知更可怕。
于是,尽管奔驰被公认为伟大的公司,其在中国的伙伴也是相对弱势、易于控制的企业,但是合作时间久了,仍然要闹矛盾。最终,不善沟通的性格使得小矛盾升级为情绪化的争吵,分手也就成了无可奈何的结局。
据说,目前的北汽经常向亚星、北方奔驰取经,寻找与奔驰和平共处的经验教训。但北京奔驰仍是内部环境最为复杂的汽车合资企业之一。
最近两年,意识到自己问题的奔驰也开始逐渐修正自己的错误:把中国销售公司总部从香港搬到了北京,大量启用大陆员工来替代曾被委以重任的马来西亚人、新加坡人和香港人,大幅度提高本地化程度。
希望这些举措能够改善奔驰高高在上的形象,希望奔驰能够在中国成就一段美满的“婚姻”。毕竟,奔驰的先进技术和严谨的造车理念,是中国汽车所急需的。
张耀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