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再旺盛,也无法回避“丢掉拐杖”的艰巨性。
生命力如何延续
在中国汽车市场,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零配件配套的低成本,甚至是人力成本优势。比如有的企业在做汽车前盖板门锁疲劳试验时,不用设备,而是用人24小时轮班,把盖子打开放下做5万次开合试验——因为设备的成本的确比人力还高。
这种中国特色显然是存在的,但是业内人士却普遍认为这些特色形不成核心竞争力。其实,汽车产品70%左右的成本还是决定于设计阶段而不是制造阶段,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如果不是通过“模仿借鉴”来降低成本,其实可以拥有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
从历史上来看,模仿学习并不是罪过,日本和韩国的企业一样由此发展起来。但是从模仿学习转化到自主开发,日本企业用了8年,韩国企业用了6年,而发展至今已有10年历史的中国民营企业,却根本没有完成这种转化,模仿借鉴或者依靠外部技术依然是它们产品开发扔不掉的拐杖。
这种局面是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所注定的。与日本、韩国企业相对封闭的创业环境不同,中国民营企业一进入汽车市场,就被合资企业所包围。在那样的环境中,中国民营企业得不到资金、也得不到技术、人才的支持。吉利人甚至自嘲为“野猪”,因为它们一生下来就必须自己找食吃,与日本韩国企业在幼年时有政府哺育而健康发展有天壤不同。
于是,日本本田公司能集中资源专注于少数几款产品并把它们做到全球细分市场排名数一数二,但中国的民营企业由于技术、人才、资金的短缺,没有哪家民营企业有胆量和实力针对少数细分市场孤注一掷地赌少数产品,只有“放出一群孩子去打群架”。
因为,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喜好最难把握,合资企业尚且在彼此之间展开汽车产品种类的大比拼,民营企业们就更不敢在产品种类上怠慢了。为了跟上产品换代的速度,按照吉利汽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智百年的形容,“这些身单力薄的企业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依旧是疲于奔命。”比如,完成一款新车开发,国际惯常用十八个月以上,而国内企业往往只有五六个月时间。
显然,在这种打快拳的时代,民营企业只能在继续付出更高成本“依赖外界技术”或者硬着头皮“模仿借鉴”之余,一点点地在产品开发体系和能力方面进行沉淀和积累。因为任何“正规、成体系”的自主研发,比如像本田那样,把企业主要资源集中在一个耗时数年的平台开发上,在这个要求速度的市场都可能在收到成果之前被迫出局。
但是“依赖外界技术”的成本实在太高,以至于无法持续;而有“模仿借鉴”的痕迹,就很难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有些本土汽车产品因为类似争议已经遭到了中国以外其他市场的抵制。而从长期眼光来看,这种看似低成本的“低层次模仿”,其实潜在的成本一点也不低。
显然,今天中国民营造车企业生命力的核心是低成本,但是决定其在未来是否可以延续的关键,是能否在尽可能压低成本的前提下,从模仿借鉴的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爬升;从“无论对错全盘皆抄”发展到有所选择地“描红”;从“猪头马腿”的组合发展到借鉴“精神”并有所创新。
至于真正系统性的“自主研发”与“全面创新”,那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其实国内民营造车企业中生命力最旺盛的吉利,也并不回避“丢掉拐杖”的艰巨性。就如同李书福一直强调的:“自主开发不是噱头,而应该是一项长久发展战略。” (叶丽雅 朱琼/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