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配套
目前,徐滨宽的变速箱公司作为吉利的子公司已经开始向吉利以外供货了,李书福对这种即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又保持绝对领导力的“父子配套”关系感觉很满意。而这种紧密的配套关系,也恰恰是吉利“低成本”要素所最需要的。
事实上,“父子配套”在吉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有资本联系的子公司与集团之间,一群与吉利没有任何资本关系,但却是伴随吉利造车一起成长起来的配套商,正在成为一种另类的“父子配套”关系——它们对吉利极其忠诚,往往以低于行价很多的价格为吉利供货。
比如为吉利提供汽车空调的上海威乐,可以为吉利空调每台至少节省1000元成本。上海威乐的老板与李书福同为台洲老乡,当李书福造车时,这个老板找到李要做配套,考虑到他做贸易时认识空调圈的人,李书福就让他做空调。现在吉利几十万台车用的都是他的空调,而他的公司也成长得颇具规模。
“没有李书福,就没有威乐。”这家公司的老板为了表示跟吉利的紧密关系,特地把李书福尊称为自己公司的董事长,自己退为副董事长,尽管在这家公司李书福一分钱也没有投入。另外,为了更好地满足吉利现在以及未来3年的产品要求,从2003年开始,这家公司把每年95%的净利润都投入到产品研发上。而且他们对吉利产品降价的要求有求必应,每年都主动地按照20%的幅度降价。但卖到吉利以外,可就不是这个价格。比如出口报价就比给吉利的价格高出50%。2006年,上海威乐预计从出口美国售后市场上收入1000万美元。
当然,颇有江湖味道的这种关系也需要有来有往。与这些“义子公司”交易,吉利一般在货到30天后就给他们付款。“这个付款条件比大众通用的都好”,像上海威乐一样,大部分配套商都很满意。
这么多年来,他们想尽办法像贴膏药一样贴在吉利身上,唯恐被淘汰出局。吉利也淘汰了一批“义子公司”,因为它们技术跟不上趟。为了保持跟吉利技术同步,吉利另一家线束供应商甚至自己花50万元从一汽挖来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派到吉利研究院,跟吉利一起做电线束的同步开发。这家线束公司的老板,曾经是开车跑运输的,李书福造车时随手扔了一根电线给他,“你就干这个吧”,如今他的资产已经上亿元。
为了不被淘汰,吉利的“义子公司”们一方面要保持技术不落后,另一方面也要控制住自己的产品成本结构。而它们控制成本的方法与吉利竟然如出一辙。上海威乐空调的100多个零部件的研制都是依靠自己,“不需要外购,所以成本很低”。
在吉利的周围,已经衍生出儿子、孙子、重孙子……枝枝杈杈的树状配套体系。而从这种配套体系中领略到主机厂如父亲般威力的吉利,在其产品往高端爬升而需要引入新的供应商时,难免也带着惯性思维去跟供应商打交道。比如对于那些国际配套商,安聪慧也习惯地说,“把你给大众的价钱便宜30%后给我吧”。
虽然对方经常以诧异的目光看着他,但他往往接着说,“如果按照你给大众的这个价格,我吉利就不要发展了。而且,你已经跟大众赚了很多钱,你的成本完全可以下浮30%-50%。”有时,即使配套商把价格降了一半,也未必能达到吉利的要求。一家为一汽大众宝来做空调配套的美国企业,为宝来配套的价格是6000元,而希望以3500元为吉利配套。但是,这个价格却把吉利采购部长吓得一哆嗦,“这么贵?!”上海威乐给吉利的价格比这个低得多。
“如果要跟吉利配套,就必须是吉利的价格。”李书福也这样强调,“因为吉利造出来的车与世界同行一样,却必须比同行便宜很多才能出售,因此,零配件配套也必须服从这个规矩”。
从为吉利配套的国际性厂商数量可以看出,目前接受吉利这个观点的大厂商并不多。但吉利的金刚和远景等比较高级别的车也一个个造出来了,按照安聪慧的说法,解决这些配套问题,吉利还是得依赖与它们理念相同的民营企业,对于那些技术门槛比较高的零配件,吉利首先跟人配套一轮,然后就发展跟随自己的配套企业。
“2002年前后做美日、豪情时,吉利95%的零件依赖夏利配套,而发展到目前,夏利的配套商在吉利只剩下1%了”。而对于吉利这些相对高级的车以及发动机、变速箱配套体系的“吉利化”,李书福认为也要经过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但是只有自己动手,培养起一大批跟我们理念一致的配套企业,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吉利的低成本配套优势。”李书福坚持这样认为。
因为说到底,没有了低成本的优势,吉利的生命力就会随之枯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