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汽车自主品牌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歇过,在与合资对手持续“绞杀”难占上风的情况下,主管部门似乎找到了一条新的折中的办法。
《汽车产品外部标志管理办法》本月开始施行,其核心内容为凡在中国境内生产的面向国内市场销售的汽车必须标志汽车生产企业名称、商品商标、车型名称等,而且汽车生产企业名称必须采用中文汉字标注。自5月1日起,《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内所有车型均须符合《办法》要求,否则将暂停有关车型公告,不允许其再行销售。
措辞何其严厉,堪称是条硬指标。读解《办法》人们不难理解:根据该法规以前没有中文标志的诸如“奥迪”、“宝马”等如果是在国内合资企业生产的国产车,必须改称“一汽奥迪”、“华晨宝马”等,并明确地向公众履行告知的义务。《办法》实施后能在多大程度上制止合资企业中淡化中国车企品牌,淡化“中国制造”的行为?目前尚难以预测,不过由此也可以想像,跨国汽车巨头淡化中国概念的现象已经严重到了该引起重视的程度。其实,不惟有汽车业内有这种怪现象,为促进销售而淡化中国制造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到汽车,小到纽扣,明明是土生土长,却非要起个洋味十足的洋名,似乎只有这样才会身价倍增。
如今,合资企业的车型和品牌都是“拿来”的,特别是在车型上,中方地位的表现已经越来越弱,长此以往“中方制造商会不会被遗忘”确实值得商榷,在这种意义上,《办法》的实施既不会影响到跨国企业继续向中国输入品牌,也能警示中国汽车业变成默默无闻的组装厂。
笔者钦佩管理层在“突出中方制造能力”上的智慧,但嘴里多念几遍“一汽奥迪”“华晨宝马”后陡然生疑,这些词组结构怎会让人如此熟悉?原来,“东风日产”、“广州本田”这种称谓早已耳熟能详了。2005年,“东风日产”与“广州本田”在中国市场上又赚了个盆满钵盈,特别是“东风日产”,在业内,日产在中国的这家合资企业已经被当作一种现象来解读;而“广州本田”也在连续收获多年之后,促进了企业老总的荣升。
《办法》的实施能否还能被看作是管理层对这类企业模式和品牌管理的完全认同?可是,这些品牌和模式终究会属于谁,能否就这样走出国门?权宜之计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国汽车业依然任重而道远。(苏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