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轿车强国的宏伟蓝图决定我国轿车必须具有价格优势
汽车产业目标:5年内汽车产销世界第二,15年内达到世界第一,达到世界人均汽车保有量水平。轿车强国梦必然随之实现。
轿车产业定位: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拉动产业链升级
轿车市场定位:全面建设小康,物美价廉的产品—低成本、高质量、经济适用
轿车国际定位:世界轿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面向世界的竞争力
价格竞争是实现轿车强国目标的催化剂,价格竞争带来的低成本竞争是轿车厂家必须直面的最重大课题。没有低成本造就的低价格,就无法实现轿车强国梦。
中国是世界未来最重要的轿车市场,这是由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速度迅猛等诸多因素决定的。近年来轿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世界汽车跨国集团的全面杀入等强势特征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是未来世界轿车的价格标杆,价格大幅低于欧美市场是必然的趋势。中国市场是世界最大、竞争最激烈的轿车市场,必然导致世界轿车价格洼地的出现。近年来中国机电产品的世界竞争力迅速走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出口价格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因为激烈的国内竞争把出口价格压到了底线。在过去的26年时间里,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每年达到16.4%,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高7%。26年的时间,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是56倍,从当时的206亿到去年达到11547亿美元。这样的对外贸易增长夯实了轿车打造国际价格竞争力的基础。
中国轿车产业未来优势必然充分显现。轿车向来被认为是汽车生产的大学水平,资金密集、技术密集是两大特点,这似乎难住我们。但汽车乃至轿车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应如何理解?轿车的产业链非常长,从上游来讲,主要包括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玻璃、电子、纺织等行业,因此,轿车产品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波及效果广、对相关产业带动力大的产品。据德国统计局数据,产生一辆轿车的费用为:原材料占53%,制造,设计开发占5%,其它占12%。我们在轿车成本控制上应能领先世界。占轿车成本53%原材料成本是中国人的超级强项,目前的机电产品出口价格优势已能证明。占30%的制造成本中的建筑、设备成本也是我们的强项,中国的成套机床设备世界竞争力极强。当然合资企业不理智的设备采购另当别论。设计开发只占总成本的5%,这项似乎是我们的弱势,但汽车技术特别是涉及技术已成为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独立的一部分,并成为市场上可交易的竞争性产品。我们可以边买边学,设计不是跨国集团的专利。由此看来我们的各项轿车成本控制必然能达到世界极高水平。到时轿车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厂家价格策略决定的利润率的高低。未来中国轿车价格体系必然是世界最低的、最有竞争力的。
二、不合理的现行价格体系
目前对轿车价格对比的分析很多:有人对比说国内很多品牌车价已接轨世界、有人说中国轿车价格过高,搞得消费者不知所云。事实是中国低价位轿车已接近或低于世界水平,高价位轿车远高于世界合理价格。
1、说到价格对比,必然先说明国际货币汇率变化特点和价格对比的目标市场选择。
由于美国近几年来怂恿或暗中推动的“弱势美元”政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考虑到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规模,认为增持美元资产的购买需求在某一时刻必会大幅下降是有说服力的。”结果美元在市场上遭到重挫:美元兑日元创下四年新低,欧元兑美元创历史新高,英镑兑美元触及九个月高点——美元在市场上几乎全线走低。
当汇率沿同一方向持续数月发生变化,它就不再是通常所说的汇率波动,而是汇率错位。今年以来,在全球主要外汇市场录得的美元对欧元贬值幅度超过13%。这显然符合汇率错位的特征。进一步说,当同一方向的汇率变化持续数年之久,汇率错位将演变为汇率长期偏移。如果将过去三年的市场变化考虑在内,美元对欧元的贬值幅度累计已超过50%。与此同时,尽管美元对日元贬值幅度相对较小,但它们之间的汇率长期偏移问题早已存在。毋庸置疑,大国之间发生的问题统统是全球性的。作为世界贸易体系中迅速崛起的一员,美国与欧元区国家及日本之间发生的汇率长期偏移同样适用于中国。人民币和美元一直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美元贬值意味着人民币贬值。过去三年,人民币兑欧元贬值50%,兑英镑贬值33%,兑日元贬值22%。美元兑世界各主要货币的汇率急跌,联动了事实上盯美元的人民币一齐下跌。同时,由于人民币的相对贬值,导致国内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高涨,综合各国国内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实际汇率又有上升,人民币相对贬值更加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轿车价格对比就极为困难了。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成为对比的焦点。我们认为轿车价格必须与北美市场价格对比。
北美市场是全球轿车最大的市场也是目前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几乎所有全球大车商都在这里进行着的“白刃战”,车商们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都定出了较低的售价。选择一个最大的、充分竞争的市场作为参照,以全球最合理的车价进行对比,所得的结果定然是客观的。
欧洲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轿车市场之一,但不是最成熟最开放的车市,其价格标准不具有代表性。欧盟对中国的贸易壁垒是人所共知的。欧盟市场是由各个相互关联度极高的小市场组成,市场开拓难度较大。同时欧洲是一个传统的文明体系,消费意识远不如美国开放。美国市场的包容性比欧洲市场要大得多。日系车冲出国门主攻的就是美国市场。
汇率变化对车价对比的影响:以一款03年初的2万欧元(1.6万美元)的欧洲产品对比,如果在欧美市场价格相同(一般欧洲市场都比美国轿车贵一些)。现在在欧洲仍基本维持在2万欧元(国外车价变化较温和),则在美国市场按汇率变化现价应卖到2.4万美元(当然一般不会出现此类情况,因为各跨国集团为规避汇率和贸易摩擦,力争实现本地化生产)。以一款马自达产品对比,欧洲价格为2万欧元,美国为1.6万美元。如果对比欧洲车价则为人民币约21.9万元,对比美国车价则为13.3万元,差距约60%。如此悬殊的车价对比的引用则需极为慎重,否则结论会相差甚远。有人说国内外配置不同,但根据报价单的配置价格看,配置影响因素较小,约4%-10%。
2、中外税收差异影响车价较小。
车价一般算来是由成本+税收+厂家利润共同构成的。中外税收主要差异在增值税、消费税上。
从增值税看,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即生产厂家购入的,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设备等不能扣除17%的增值税,而在国外,由于美国等很多国家使用的是消费型增值税,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设备均可以在税前扣除。税收原则:17%的增值税是由整个轿车供应链整体承担,每个环节只承担差额。从实际运行看整车企业负担的增值税较低,如广州本田增值税只占销售收入的6%,其它绝大部分企业只有2%-5%。国内绝大多数轿车零部件企业的零部件配套价格均低于国际水平,此项增值税完全可免除考虑。
消费税的3%-8%(按排量实行差别税率)是在轿车出厂价不含税基础上征收,绝大部分轿车消费税实际税额为零售车价的4%。消费税是我国为抑制过高消费采取的措施,美国据说没有。
总体看中美两国税收差异不会大于10%的车价水平,中档车应在6%-8%水平,低档车应在4%-6%的水平,对车价对比的结论影响权重较小。
3、中美车价结构对比结果:低端轿车远低于国际水平,高端车价远高于国际水平,价格体系极不合理。
由于国内轿车价格近期极度混乱,实际成交价格低于厂家指导价格,中低档以上级别轿车实际成交价格平均低于厂家价格5%-10%。在此我们以实际成交均价对比分析。
低端轿车总体已大幅低于美国市场,成为全球最低价格。国产低档车3-5万元,折合3600-6000美元。国产QQ售价2.98万元,约3600美元,而美国低于8000美元的新车已很少,中外技术水平差异很小,但车价差距巨大。有些引进较早的低端车型,虽无法对比,但理论车价差距也是巨大的,从夏利等轿车的出口价格竞争力可明显看到。
国产中低档车价格接近甚至低于美国市场,是中外轿车价格接轨区间。国产中低档车6-11万元,折合0.75-1.3万美元。国内低于8万元的轿车已基本接轨国际市场。如千里马1.5GL美国售价0.9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万元,国内1.3DLX-MT售价6.98万元,剔出配置差异,价格已低于国际市场。威乐1.5MT美国售价1.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万元,国内售价8.48万元, 价格也已低于国际市场。
国产中档车价格稍高于美国市场。国产中档车11-20万元,折合1.3-2.4万美元。在美国超过2万美元的轿车已是很好的轿车了。国内中档轿车平均高于美国市场10%-30%。
国产中高档车价格偏高。国产中高档车20-25万元,折合2.5-3万美元。而美国同档轿车平均售价1.8-2万美元,差价20-50%。当然有些跨国集团轿车品牌的车型引自欧洲市场,美国没有销售,也有些美国本土品牌由于其它原因在美国售价较高。
国产高档车价格已难以于国际对比。国产主流高档车30-50万元,折合3.6-6万美元。而同档车美国只是2.5-3.2万美元。差价50-100%。如宝马325i国内售价40万,美国售价2.78万美元,约23万元。国产凯迪拉克3.6-CTS国内售价51.8万元,美国售价3.17万美元,约26万元。
总体看国内车价与美国车价从低档车低出50%到高档车高出100%,形成及其怪异的价格体系,在未来必然进行修正。买1辆凯迪拉克3.6-CTS的价格能买17辆奇瑞QQ基本型,这是让跨国集团多么的高兴。美国的主流高档车是低档车的车价的3-4倍,而中国高档车是低档车的车价的10-17倍,这高出的是什么?品牌价值还是超额利润?
4、各车系车价对比结果:国际通行价格体系受到颠覆,日系车普遍价格偏高,德系车价格较实惠,自主品牌轿车蛰伏于底端。
日本车的特点是很精细、省油、可靠、保值。欧洲车在设计和驾驶方面都让人感到有激情、有动力,开起来感觉要比日本车和美国车更有意思。另外欧洲车在内部设计方面是最讲究的,采用的材料都是很高档的,给人以豪华的印象。这方面日本和美国车都有所不及。美国车的特点是马力较大,动力系统有力,车体大,内部比较宽。
日本车的崛起是因为能源世界危机的爆发,当时的日本车以其经济型和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至今,日本车已牢牢站稳国际中低档轿车市场。但是一向以廉价和节能著称的日本车正在尝试着把自己定位在中国中高端市场。中国市场上的部分日系车,A0级车卖A级车的价格、A级车卖B级车的价格。然而在我们花高价买到了轿车的同时,却并没有买到全球同步的质量。以本田雅阁为例,号称性价比最高,而其销售价格却是明显高于欧美市场。反观德国大众宝来(捷达)已与花冠价格接近,这是两个档次差距分明的产品,只有在中国市场才能见到如此价格对比。花冠销往欧美市场和在中国生产的轿车,虽然是同一车型,销售欧美市场、甚至中东市场的轿车都装备了最新的轿车技术,但是该车在中国国产后,很多新技术都难觅踪影。日本轿车物美价廉的口碑,更多地体现在欧美国家。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