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导报》第十期--凯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 09:56  汽车导报

《汽车导报》第十期封面

  “坚持”常常会被人理解为保守固执,而“变革”又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为了变革,凯迪拉克在CTS身上勇敢地大动干戈,但当涉及精髓的“美国特色”时,他们又非常明智地选择了坚持。

  我驾着CTS走在以广场文化闻名的大连市区街道上,窗外是欧陆怀旧建筑,车内播放着动人的蓝调爵士乐,在8声道Bose音响极富表现力的演绎下,我禁不住用右手拇指拨动那个设在方向盘上的小转盘,将音量调大。路感清晰的CTS让此刻的我还清楚自己正在驾车,但这一刻,风景、机械、人文之美融合在一起,实在让人想一直沉醉下去。

  如果不是在路口的红灯前,一位身材高挑、戴着墨镜的女交警径直向我们走来,我绝不愿意去调低音量。但很快我便知道招致这位美丽女警特别注意的只是CTS的炫耀外形,而不是我沉醉的神情。

  真没想到,除了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在蜿蜒山路上疾走的兴奋和满足外,CTS还可以带给我们这种难忘的体验。

  革命性的悬挂

  事实上,两年前面世的CTS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凯迪拉克史上操控性能最佳的一款车。CTS真有这么厉害?在没有亲身体验之前,我宁愿自己未曾听过关于CTS的一切,而只当它是一张“白纸”。

  但是对上海通用来说,CTS就绝不是“白纸”一张了,它在国际上的声望显然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而我们则成了其中的受益者,可以不受干扰地在美丽的大连街道、山路和环城高速上尽情驾驶CTS。

  CTS的悬挂已绝非我们印象中美国传统 “豪车”的那种柔软了,它已经变得十分硬朗,如果不是事先有所听闻,很难想象自己正置身于一部正宗血统的美国轿车内。还没开出多远,仅在悬挂方面的变化,就已经让我们将CTS同它的前辈们划清了界线。

  在市区频繁的走走停停中,只要不是紧急制动或突然大脚轰油门,CTS几乎没有让人遭受前俯后仰。市区里的路面状况很不错,硬朗的悬挂令CTS的行驶感觉十分稳健,质感一如它的欧洲对手(厂方“钦点”的对手是奔驰和宝马)。经过波动频繁的路面时,悬挂处理十分得体,它让我知道车轮正碾过的路面不是十分平整,但又没有不雅的震动传递上来,是一种贴服舒适的表现。

  和国内所剩无几的有轨电车并排行驶,感觉别有一番滋味,不过,我更在意的是CTS碾过那两条路轨时的感觉。

  当遇上较大的起伏的路面(比如有轨电车的轨道)时,CTS的悬挂会发出“嘣、嘣”两声闷响,同时也让人感觉到车体的反应动作。大概是因为CTS在悬挂与车身相连的部位用了一个厚度很大的橡胶垫片的缘故,在悬挂处理完这种大幅度的震动后,车身还会再轻微晃动一下才完全稳定下来。不要小看这个橡胶垫片的作用,有一次我们因为速度过快,来不及躲避一个很深的大坑,悬挂的收缩行程很快就到底了,之后就感觉车轮在最后时刻被顶了回来,想来要不是这些橡胶垫片在最后时刻的帮助,硬碰硬的结果恐怕会对车有所伤害。不过,这个突然出现的大坑,也让我们彻底明白为什么中国版CTS要在悬挂的支架部分作特别加强。

  总体而论,CTS的悬挂无论是处理细微震动,还是应付起伏颠簸,都能给驾驶者乃至乘客清晰的沟通感,紧贴路面的同时又足够舒适。驾着CTS走在中国的路面上很快对它产生了信任,完全不用担心它像以往的美国车那样“飘”。

  虽然CTS的前双叉臂、后五连杆配横向稳定杆悬挂采用了许多铝合金部件,但同它的欧洲对手们相比,这些已不算是很独到的技术了。但是,这套悬挂达到了CTS的设计师们所设定的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沟通感和扎实感,去发扬它50:50的前后重量分布、255hp的最大马力和后轮驱动的优异DNA——这些都是足以与欧洲“列强”抗衡的要素。所以,在我们看来,CTS的悬挂是革命性的,也因此曾经对美国车的悬挂、操控有所偏见的人,接触过CTS后都必须对它刮目相看。

  轻松渐进的乐趣

  彻底放弃了“漂浮”感的凯迪拉克和CTS,没有了包袱,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讲求操控、张扬运动,因而才有了我们开着CTS在大连蜿蜒多弯的滨海公路上,一次比一次更大胆地在大海面前攻弯的一幕。

  CTS搭载的3.6升V6发动机,目前在国产豪华轿车中排量是最大的,在5前速自动变速器的配合下,255hp马力和340Nm的扭力非常线性地输出,在多弯山路和高速公路上,它都可以从容地满足你对力量的需要。不过,这套动力总成是如此追求力量输出的平顺性,以至于它的瞬间的爆发力未必有你预期的那么强。

  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在一段山路攻弯,每到路面状况允许加油出弯时,它那种不紧不慢的力量输出会让一心体会后驱乐趣的人大失所望。但经过一段长时间拐弯抹角后,我们感到手中的CTS操控越来越自在,极限也逐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窄弯里,只要把油门平稳地深踩,就可以让CTS的后轮稍稍突破抓地力,而正是由于动力输出渐进受控,出现甩尾时甚至不需要慌张收油,只要稍微回一下方向,便可轻松畅顺地修正车身的状态,整个过程来得自然。附设的VDC牵引力控制系统在这种关头,并没有突兀地介入来破坏乐趣,这也说明车身动态确实还在安全的范围中。悬挂表现出很好的侧向支撑力和循迹性,虽然坐在车内可感觉到侧倾,但并不影响到驾乘人员的信心。能有这样的特性,直接受益于CTS的Sigma底盘拥有前后50:50的理想重量分配,以及它有着非常高的刚性,在整个过弯的过程中,车身的扎实感不会让人有半点顾虑。

  CTS的转向十分轻松,在市区行驶转向动作畅顺,弯路游走时有理想的路面信息反馈,只是与宝马新5系的转向系统相比,在指向精确性和敏锐程度上仍稍逊一筹。总体来讲驾驶CTS的感觉是相当轻松自然的,操控乐趣也是让我们满意的。如果参照对象是过去的凯迪拉克车型,比如帝威的话,CTS现在的操控表现就简直称得上脱胎换骨了。

  比变革更难的是坚持

  说了这么多,我们都在讲CTS在内涵上的变革,当全世界的主流车厂在造车上都向欧洲靠拢的今天,凯迪拉克可以说是作出了明智的决定。但它仍有选择地坚持了一些美国车优秀的特质,如高级音响和柔软的沙发营造出的“享乐主义”车厢;高速公路巡航时的平和舒泰感;不给人任何压迫感的驾驶操作;甚至整体那份霸气、张扬的性格……CTS在变革的同时,能将这些细微的传统感觉坚持下来,显得更逃人喜爱。

  最后,我们回到中国人对CTS的关注最多的焦点——外形上来。当我们把CTS停在大连的马路边拍照时,它所招揽的回头率和讯问率远超乎我们想象。CTS这身可以走上《黑客帝国》科幻电影前台的外衣,可以引人瞩目,但在中国有多少人会为之买单?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重要,因为连上海通用也表示,凯迪拉克并不想成为在大街小巷都能随处可见的汽车。

  “敢为天下先”的独有设计

  凯迪拉克进入国内的口号“新不可测”和“敢为天下先”,除了前卫的外形,我们还在它身上找到几处符合这一思想的细节设计,都是目前只有凯迪拉克才有的。一是采用氖气发光的高位刹车灯,它比发光二极管的反应速度更快、寿命更长,有助提高安全性;二是安置在方向盘右侧的小转盘,用来控制音响音量,操作非常方便,有人戏称它为CTS的“第二个方向盘”;三是中控台的多媒体系统设有录音功能,可以录下总长15分钟的对话,这项功能似乎赋予了CTS一些“间谍”用途……

  三套悬挂,中国最软

  我们试驾的第一批CTS是在北美生产的中国版。试车前我们特别采访了开发CTS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解中国版和原版的异同处。据他们介绍,为了能够满足全球各地市场消费者不同的驾驶习惯,CTS的悬挂一共有三套设定,中国版与美国本土销售的车型相同,是三种设定中最软的。但针对中国的道路情况,中国版CTS的悬挂支架部分经过了特别的加强,图中黑色部分的摇臂采用了更大的直径,以此确保CTS能从容应付中国恶劣多变的道路环境。

  其它方面,中国版CTS并没有任何变化,连中控台的多媒体行车电脑,目前也只有英文菜单,要到年底的国产车上才能看到中文。

  导报评价

  CTS为国内豪华车市场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单是它那绝对大胆的造型就能让很多人怦然心动。3.6升V6发动机是国产豪华车中排量最大的一台,实际动力输出并不强悍,胜在平顺性,底气很足,高速巡航更显从容。后驱的底盘、偏硬的悬挂,使该车富有驾驶乐趣,同时又兼备在各种路面上的驾乘舒适性。车厢空间合理,用料和设计有独特的个性。车架刚性高、装备齐全,音响效果尤其出色。CTS已经完全不是大家老印象中的美国车了,它用起来会更像一部欧洲车,但却能给你比现有任何欧洲车更独特的形象。

  注意:做工比欧、日对手稍逊,年底之前买到的是原装进口车。

  备选:宝马3系、5系,奥迪A4、A6

  推荐:如果你注重外形和操控,且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它是比宝马更好的选择。

  总评 4

  外观 5 可以在科幻电影大片上担当角色的外形,在吸引眼球的能力上绝对是世界级的。

  内饰 4 注重细节设计,气氛独特,黑色塑料中控台未必人人都喜欢。

  空间 4 横向空间足够充裕,前排乘坐空间宽大,后座合理但未达到“行政级”的水平。

  动力 4 换挡超顺;动力能满足各种状况的需要,输出非常平顺,惟欠缺瞬间爆发力。

  操控 4 悬挂支撑给人信心,制动渐进高效,车身动态比较清晰,转向稍欠敏锐。

  乘坐 4 乘坐舒适度达到豪华车应有的水平,惟座椅尺寸对中国人未必贴身。

  安全 4 车架刚性高,制动效能好,有VDC等齐备的安全设施。

  静音 4 发动机日常宁静,高转声音动听;路噪低,140km/h后风噪偏大。

  实用 4 日常储物格、杯架齐备;各项设备使用方便;油耗可能会比较大。

  装备 4 实用、娱乐及主被动安全装备齐备,音响效果尤其突出。(撰文:陈川)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