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交通:管理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8日 11: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管理篇】

  宏观调控 依法而行

  破解交通难题的另一个秘诀是严格管理,道理谁都明白,问题是在许多地方规矩只是一纸空文,管理也成了空话。而在香港这个法治社会,一切都必须依法而行,交通也不例外,管理并非难事。

  在香港,交通事故是除天气原因外造成交通堵塞的另一主因,而酒驾又是交通事故的重要罪魁祸首,因此有关当局对酒驾处罚极严。一经定罪,无论有无造成事故,最高可判罚款2.5万港元和入狱3年。目前香港仍在讨论加重对酒驾的处罚。

  在自由经济体制下的香港,政府一般不干预市场运作,公交服务都是由私营或公共机构经营的,政府不直接介入,那么如何管理呢?

  “它们都是注册公司,有公司法、有股东、有董事会管着它们。”运输部门官员说。当然政府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私人公司的董事局里必须有政府部门的代表,每月参加董事局会议,随时掌握公司的财政状况和经营状况。公司每有重大决定,政府的代表都会提出政府的意见。

  关键时刻,港府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香港从1933年实行公交区域专营权制度,港岛的公共巴士服务由历史最悠久的中华巴士公司专营,九龙及新界区则由九龙巴士公司专营。一晃几十年过去,时间来到1992年,中华巴士公司经营不善,服务质量不断下降,车厢脏乱不堪,经常“误点”,监管机构收到大量投诉。虽几次被监管机构“红牌警告”,但改观不大。政府遂决定将原属“中华巴士”经营的26条巴士线路交给新成立的城巴有限公司经营。这是1933年以来,首次有两家巴士公司在香港同一地区服务。1998年,港府行政会议作出决定,不再批准中华巴士公司的新专营权或延续现有专营权申请。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如果系统运转正常,香港政府不会去动它;如果它运转失灵,影响到公众的利益,政府当然会出手干预,“选手有问题就让选手出局,游戏规则有问题就调整规则。”

  善用科技提高效率也是香港交通成功的经验之一,不仅政府部门千方百计采用最新科技提高管理效率;公营和私营的公交服务机构也自觉地与时俱进,利用最新科技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八达通”卡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97年9月,香港“八达通”卡正式推出,这是全球公共交通系统首次使用非接触式智慧卡,八达通最初仅运用在巴士、铁路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后来陆续扩展至商店、食肆、停车场收费业务。

  香港八达通成为全球发展电子货币系统的重要案例,被英国《星期日独立报》评为“可改变21世纪人类生活”的50大发明之一。有学者指出,其实“八达通”所使用技术不算什么高新科技,它的成功与其归因于科技,不如说是创意。而这种创意又源自香港人对效率永无止境的追求。

  近年来,随着香港交通的声名远播,其经验和作法也被各地大量复制。问题是,策略可以借鉴、科技可以引入,但法制环境和市民素质及进取精神却非一朝一夕可以赶上,而这也正是香港的优势所在。(记者 王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李芳芳)

转发此文至微博 | 评论()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