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标准之惑 2000家电动自行车企业遇出路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4日 12:09   中国经营报 字号:

  案例一

  绿源 用服务留住客户

  在国内电动自行车市场上,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源)是南方企业的代表,2009年销售额达13亿元人民币。

  能够成为南方电动自行车的龙头企业,许多人都认为是因为绿源起步早。早在13年前,绿源就开始生产电动自行车,是国内最早生产电动自行车的5家企业之一。不过,绿源董事长倪捷不这么认为:“起步早不早并非我们成为行业前三甲的决定因素,不信,你可以考察一下13年前最早生产电动自行车的其余4家企业,看有几家还有声音?”

  倪捷认为,绿源之所以现在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就是因为比其他同行更早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并在这一点上比许多同行做得好。

  除了电费外,电动车的很大一部分成本在于更换蓄电池所花的费用。如果能让蓄电池寿命更长一点,消费者的忠诚度就会更高一些,市场份额也会更巩固。为此,倪捷早早地就开始对电池维护服务的研究。

  3年前,倪捷开始开发对使用过的蓄电池进行保养的设备,为此他投入了大量资金。终于,保养设备在2009年下半年开发成功并开始装备到专卖店。该设备可以向顾客使用的电池中补充一些成分,减少电池的硫酸化,有效率达到85%。

  从2009年9月开始,绿源在消费者中成立了绿色电池联盟。由于每一位购车者在绿源都有详细的购车档案,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了解购车者的电池用了多久。按照电池使用时间的长短,绿源可以把电池维修信息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到消费者那里,提醒他们到专卖店保养电池。

  电池保养在对电池一年的保修期内是免费的,而如果过了保修期,则适当加收一定的服务费。目前绿源在全国有1000多家专卖店,而该电池保养设备已经装备了其中的100多家。

  “经过调查,偏远地区的用户更欣赏这一技术,而我们现在装备的100多家店,还主要分布在重点城市。因此,我们现在的重点是把设备尽快配备到二三线城市中去,给那里的顾客提供服务,打赢一场比拼服务的战争。”倪捷所举的例子表明,在电动自行车这样一个很多经销商都是由修车铺发展起来、整体素质不高的行业,像家电、电脑行业那样成熟、完备的服务已经成为品牌企业保持份额的关键。

  案例二

  项青松 1.6亿的专利生意

  4月6日,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件法律侵权案。原告方浙江001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001)虽然是一家产值几亿元的中型企业,但是一举一动却震动了一个价值高达千亿元的产业——电动自行车产业。

  001董事长项青松显得胸有成竹:“我们的技术申请了70多项专利,官司从杭州一直打到北京,虽然被告方包括永久、绿源等电动自行车大厂,但是我们胜券在握。”

  最早,项青松在电视接收天线上赚到了第一桶金,此后开始进入电动自行车领域。2005年11月份,在浙江大学电机系、计算机系教授的帮助下,项青松不仅研发出了电动自行车能量回收充电技术,而且把设备的成本从几百元一步步减少到了几十元。2007年技术通过了省级鉴定。“搞技术研发我投入了6000万元。”项青松介绍。

  不仅回收电能省电,而且由于改摩擦刹车为依靠电磁阻力刹车,电动自行车刹车距离大为缩短,如果以60公里的速度到停下来,普通电动车要十几米,而项青松的车只要三四米。最终,使用项青松的电动车,可以节电35%,电池和电机寿命延长50%,刹车距离缩短到原来的1/3,而价格只是增加了100多元。

  2009年之后,他已经盖好了厂房,开始自己生产“001”牌电动自行车。2009年,他的电动自行车产量超过10万辆,而且开始向德国、菲律宾出口。

  但是,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有2000多家生产企业,由于门槛低,其中不少企业只有十几个人,仅仅买来电机、蓄电池、车架等等组装而已,整个行业管理比较混乱,发生知识产权侵权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看到“自充电电动自行车”,不少在同质化情况下激烈竞争的电动自行车企业不免眼前一亮,认为这又是个发财机会,纷纷仿造他的设备,其中甚至不乏一些行业内的知名大企业。

  “我为电动自行车申请了70多项专利,虽然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仍然要用确凿的证据在法律上讨回公道。”项青松和侵权者从2008年4月26日在杭州市法院对簿公堂至今,已经两年过去了,最近几天,北京市最高人民法院将公布判决结果。

  项青松算了一笔账,计算其专利的价值:目前整个电动自行车行业年产自行车2100万辆,如果以每辆车2000元计算,整个行业年产值超过400亿元人民币,如果行业的利润率为20%,则全行业的利润为80亿元。因为具有能量回收功能的自充电电动自行车在行业内具有强大的优势,因此该技术的采用有可能是全行业性的,那么001专利费即使只占电动自行车利润的2%,那每年也会达到1.6亿元。

  “有一句名言说‘一流的企业制订标准’,我就想成为这种企业。”项青松笑着告诉记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志魁)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