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企业新闻> 吉利收购沃尔沃专题 >正文

吉利

吉利金刚

浮华背后暗流涌动 吉利收购沃尔沃幕后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7日 08:39   新闻晨报 字号:

  姜 山

  最近汽车界的关注焦点,终于在一片沸沸扬扬的猜测与质疑声中尘埃落定,这就是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事件。长期以来的各种悬疑到底还是给出了最终答案——来自中国浙江的“乡下男孩”成功迎娶了欧洲的“贵族小姐”,说来也是很令人玩味的。吉利此次收购沃尔沃的交易,成为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而风风光光的收购事件背后究竟有哪些不得不说的故事,收购之后的吉利和沃尔沃又将何去何从,我们不妨以一种渔樵夜话的心态轻谈慢聊,细数个中曲折,以此记录这个中国汽车界里程碑式的事件。

  18亿美元仅仅是一个开始

  1999年,福特汽车收购沃尔沃花费了64.5亿美元。但是,自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18亿美元交易刚刚宣布,虽然这个价钱还不到当初福特出价三分之一,市场上还是有人在担心吉利如何为收购融资了。

  其实,福特汽车公司于3月28日的公告中就已指出:“吉利购买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和相关资产 (主要为知识产权)的18亿美元购买价格,2亿美元将通过票据形式支付,其余的为现金支付;并且现金部分将按惯例,在基于退休金亏空、负债、现金和运营资金核算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调整的最终结果将使福特所收到的现金大量减少。”

  据消息人士透露,在16亿美元的现金当中,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香港的海外资金以及内地资金构成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渠道。其中,瑞典、比利时政府、福特汽车以及境外投资银行提供了约一半的资金支持;而吉利香港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所属投资公司、内地银行和吉利集团自有资金则弥补了收购沃尔沃所需的资金缺口。

  即便如此,除了收购价的18亿美元以外,吉利为保证在收购沃尔沃之后能够令其持续发展,额外的9亿美元运作资金,包括新车型的研发经费和启动资金、生产线的升级以及未雨绸缪的后续资金,同样必不可少。按吉利的说法,现在这条路只走了20%,还有80%的路要去完成——沃尔沃品牌运营、国内市场的开拓、成本控制以及网络渠道梳理等问题,仍需要吉利来一步步解决。

  “蛇吞象”——吞下来容易消化难

  2009年,吉利总营业收入刚刚超过20亿美元,而沃尔沃的总收入则高达124亿美元。把总收入超过自己5倍的豪华汽车巨头沃尔沃收入囊中,吉利此举堪称“蛇吞象”。此次吉利100%股权收购沃尔沃,有望通过获取沃尔沃的相关技术,提升品牌价值。

  但是,技术转让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跨国并购中先进技术的转让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为保障自己的利益,东道国政府、被收购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可能针对技术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限制条款,并在日后的经营中严密监督。吉利虽然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过一些经验,但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的经验,而成功收购并不意味着可以成功驾驭。

  基于这些考虑,实现并购后的吉利将充分调动发挥瑞典现有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订新的奖励考核机制。在巩固稳定现有欧美成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降低成本、拓宽产品线,把宝押在了日益成长和扩大的中国市场。另外,吉利之所以收购沃尔沃,正是看上了沃尔沃的品牌价值和核心技术可以帮助其摆脱低端车制造商的定位。因此,吉利与沃尔沃之间更多的是牵手并进而非融合,否则极有可能“消化不良”,重蹈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覆辙。

  收购为中国豪车市场注入新活力

  已有82年历史的沃尔沃是欧洲著名的豪华汽车品牌,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在汽车安全和节能环保方面有许多独家研发的先进技术和专利。沃尔沃被中国企业所收购无疑会提高其对当地政府的品牌吸引力。

  据悉,在当前中国的公务车市场,奥迪是最大的供应商,其在华所销售的汽车中,有20%都是由中国政府所采购的。为了争夺这一市场,宝马、奔驰和奥迪都悉数入场,并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批准。面对德国军团的虎视眈眈,被吉利收购之后的沃尔沃趁着中国政府提升自主品牌汽车在政府采购中所占的比例的形势,将在政府采购的市场中有所作为。但沃尔沃要想超越奥迪成为公务车主力,恐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李芳芳)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