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企业新闻>正文

消化能力有多强 从收购中誉看吉利的并购法则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1日 16:19   新浪汽车综合 字号:

  从成为英国锰铜公司最大股东,到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箱公司,再到与沃尔沃签署收购协议,这几年,吉利汽车一直扮演着中国车企先锋的角色。不久前,吉利宣布全资控股中誉汽车,获得了奔驰旗下Sprinter和NewVito两个系列车型亚洲区惟一的商务车改装权,又一次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吉利的消化能力究竟有多强?一系列大手笔的并购举措,到底为吉利带来了什么?

  据了解,中誉汽车早在2004年就与戴姆勒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吉利此次收购,让这一合作关系得以延续,除了可利用奔驰的底盘和车身,改装开发中高档商务用车之外,还能利用现有设备及技术,进一步开发吉利的高端乘用车、商务车和专用车,延伸吉利的产品线。

  重组并购、做强做大,一直是近几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关键词。与国有大企业集团不同,作为一家草根出身的民营企业,吉利身上并未背负任何整合重担。它的每一次收购,都是主动出击,其优势是,可以在完全市场化的前提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收购对象。不难看出,每一次成功的收购,吉利都获得了它最缺少的能力和最需要的技术。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认为,汽车工业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行业,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需要研究规律,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整合是开创商业文明和提升市场商业价值的钥匙。这证实了吉利的合纵连横、自我壮大,是完全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的。

  以吉利收购DSI自动变速箱公司为例,长期以来,自动变速箱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几大跨国零部件公司手中,是中国车企最大的弱项,也是制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短板。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3月,吉利宣布以4亿港元收购DSI公司,而其当年2月才进入破产程序。这是吉利潜伏已久、势在必得的一场买卖,在其它车企还未缓过神来、加以研究的时候,吉利已经抢得了先机。

  收购中誉汽车,表面意义上是实现了吉利早年“造大奔”的梦想,但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吉利拓展了产品线,弥补了在商务专用车领域的短板。2010年,我国商务专用车需求量将达到70万辆,而目前国内生产能力只有30万辆,市场前景可谓相当广阔。

  2010年,吉利将在杭州建设“吉利汽车技术中心”,占地210亩,首期投资3.5亿元,建设规划将持续到2020年。该中心的主要功能是研发新车型、动力总成和新技术,同时开展对汽车人才的培养和对吉利研发资源的管理。此外,该中心还将建成一个国际水平的汽车碰撞实验室。未来,在成功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将利用手中掌握的一系列技术产权,实现研发能力的飞跃,成为中国车企的技术先锋。

  在市场化和竞争需求下,吉利完美的并购法则,显示出了企业对技术的渴求和对自身短板的清醒认识。在国内兼并重组行为成为常态的背景下,不失为一个有借鉴意义的样本。

(编辑:志魁)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