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价保鲜期 到底有多长(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 09:08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降价促销 乱花迷人眼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类似降价、让利促销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如,一,降价只限一些非主流车型或批量生产车型,只有少部分消费者能得到实惠;二,先提高市场指导价,然后名曰“让利促销”;三是降价的车大都是“压力车”。汽车企业降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迫于自己的库存或对手的压力;四是降价的车不少是“缩水车”。“缩水车”指的是那些减少配置,偷工减料的车。不少车型不是因为成本自然降低而降价,而是人为地靠压缩成本,偷换低廉配置而赚取降价的资本。例如,刚上市的某改款车,为了显示其价格的竞争力,把原来的后盘式刹车换成了价格低、刹车效果相对差的鼓式刹车。由于汽车的零部件很复杂,精明的厂商往往靠减少或者降低一些消费者看不见或者不易感知的配件,以求一个价格假象。此外,还有一类是“水分车”,新车定价虚高。细心的消费者不难发现,某些品牌总是靠接连的降价来取悦消费者,动不动就树立什么“价格标杆”,甚至上市不到1个月就降价几万元。这只能说明原来的价格水分太大。降得多,也不一定值。

  频繁降价产生“抗药性”

  无休止的降价虽然会让某些消费者偶然获利,但它通常是行业整体萧条的前奏。与国外发达国家车市有规律的降价相比,中国车市降价还不够理性。用一位消费者的话来说,我刚买车没几天,厂家就宣布降价,几万块钱凭空蒸发了。没买车的消费者也对降价颇有微辞,降这么快?再等等说不定还会降呢。明明是厂家让利的降价行为,结果既伤害了老顾客的经济利益,又引发了潜在用户的持币待购情绪。

  “用降价刺激起来的无序的汽车消费正在让刚刚培育起来的汽车市场变得混乱,其直接原因就是:降价产生了‘抗药性’。”成都启阳汽车总经理陈斌告诉记者,曾几何时,降价对车市的促进作用用“爆发性增长”来形容绝不为过。如今新车上市虽然依旧是以大张旗鼓的宣传攻势开道,但似乎都好景不长,新车上市轰动效应已大不如前。不仅如此,降价的副作用已开始凸显:消费者要买的不敢下手,买了的又提心吊胆。去年底,甚至出现了某品牌降价后用户集体退车的事件。另一方面,厂家、经销商面临“降了卖不动,不降更严酷”的恶性循环。车市由此进入了无休止的持币待购怪圈。

  价格恶战 车主成最终受害者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某次高层经理培训课上,教授拿出百元现金与这些公司老板们玩起了拍卖游戏。游戏规则如下:从40元起拍,叫价最高的将得到这100元钱,而叫价低的则要损失叫价给教授。游戏开始,众人叫价。保守的人叫了50元,但随后有人叫到了70、80甚至90元。就在这个时候游戏出现了异常,刚刚出80元的人一下子把价钱抬到了110元,而叫价的人还在继续。“百元内,为了追求剩余的利润,竞拍者不停地抬价,然而到了百元等值这个不挣钱的极限时,已经叫价的人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叫价。”教授这样总结,“这就是价格战的实质。”而离中欧课堂很远的中国汽车市场,则以最生动的方式演绎了这个“百元拍卖”的游戏--在成都百脑汇做电脑生意的姜某,今年7月中旬花了12万多元购买了某品牌中级车,上周他准备换购第二辆车的时候发现,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他的车以低于原价3万元的价格在二手车市场上“跳水”。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车型

更多相关新闻

北京奔驰品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