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利产能大跃进顺利过槛 开始“中国式生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3日 09:3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王亮台州、杭州、北京、上海报道

  一度被叫停的吉利汽车 “遍地开花”的产能扩张模式已经顺利通过中国主管部门的审批。这意味着中国本土汽车新一轮的产能扩张行动得到了政府默许,而此前曾担忧这些新增产能将加剧汽车业的“产能过剩”。

  本报获悉,吉利汽车在兰州生产的首辆轿车已于2月28日下线,而吉利湖南湘潭基地也已于去年底投产,该公司目前已在全国拥有6大整车生产基地。

  此前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吉利汽车意欲在中国东部、西部、中部等地新建四大整车总装基地项目。据称,吉利的目标是2015年达到年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

  湘潭、兰州基地投产

  据了解,吉利兰州基地的规划产能为10万辆。而吉利湘潭基地已于去年12月26日投产,生产吉利改进款金刚车型。

  吉利雄心勃勃的新建工厂计划曾经被叫停。

  吉利年前决定在山东济南、甘肃兰州、湖南湘潭、宁波慈溪等四地新建总装基地,合计可陆续增加超过40万辆的产能。

  “这些想法得到了上述地方政府的支持并先后签订了项目合同,但没想到在项目报批过程中,在国家发改委卡了壳。”知情人士对本报透露。

  这位人士进一步说,国家发改委“以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为由,只批准了吉利在湖南湘潭的总装基地项目”。

  另据透露,吉利第五个考虑中的新总装基地可能选址东北,但受其他基地报批受阻影响目前还未最终敲定,“这个项目目前没有时间表”。

  异地设厂真相

  知情人士对本报透露,吉利“异地设厂”战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主要包括在浙江的几个分散的制造基地,比较被动;另一部分则是吉利生产基地战略主动调整的结果,主要包括此次报批的四个新基地。

  按照吉利的观点,“异地扩产”的出发点是:“参照国内外汽车企业制造地布局的成功经验,吉利确定了‘就近生产,就地销售,减少物流,减少人流,集中研发,降低成本’的基本思路。”

  李书福则在一份内部资料中补充了定位 “出口基地”的设想:“我在东北搞一个基地可以出口俄罗斯,在西北搞一个基地可以出口中东,但是国家很难理解我们的做法。”吉利已经获得了国家汽车出口基地企业的资格。

  本报还了解到,吉利原有四大基地整车业务以及相应零部件业务已经全部装入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控股(0175.HK),获得了合资企业的身份。根据政策,这些实体将享受自企业赢利开始两年内豁免企业所得税,并在其后三年内所得税减半的优惠。

  而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得以实现“低投入”的四大新建基地,同样也可能“溢价”装入上市公司,并享受到税收的优惠。

  吉利的“中国式生存”

  由于填补了甘肃这个偏僻省份制造汽车的空白,一位省委副书记和副省长专门出席了吉利兰州基地的新车下线。此前在湖南湘潭的投产仪式则迎来了省人大副主任等数位高官。

  在面对汽车公司们抛来的 “橄榄枝”方面,地方政府显然有着自身的考虑,这点从全国几乎所有存在汽车公司的省份都把汽车业作为贡献GDP数字的主力就可以得到答案。而对于吉利这样的民营汽车公司而言,这意味着机会。

  去年11月,浙江省副省长金德水在吉利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汇报会上提出,要在发行企业债券、企业重大技改项目、吉利汽车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支持吉利品牌建设、鼓励出租车行业使用吉利汽车等9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支持吉利集团加快发展。

  在相继签完投资协议后,湖南、甘肃、山东等地方政府也先后表达了对吉利的青睐,并许诺会有相关税收优惠和政策的扶持。

  新华信汽车分析师孙木子对本报说,“对比中国国营汽车公司巨大的资源优势,民营汽车企业发展每一步都很艰难,他们的体制优势并没体现出来。”

  事实上,李书福得以在国有大型汽车公司的夹缝中生存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于中国国情的灵活把握,尽管这最终还是要回到市场化的轨道上来。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吉利品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