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业建筑与四合院毗邻而居,嘈杂的露天农贸市场与秩序井然的SOHO区遥遥相望,臃肿的公路网像一团胡乱缠绕的毛线圈,轿车、公交车和自行车常常会困在“死结”中不得动弹。这是北京城区的几张剪影。
由于历史原因,北京的商业区与居住区是混杂在一起的,后期的城市规划则让这种先天性缺陷得以“发扬光大”。城市改造只是简单地采用“划圈法”,从“摊大饼”开始,由二环扩展到六环。由于重要商业区都在二环内,导致北京城市交通呈现出一种从外围包抄的紧张态势,越接近市中心,道路拥堵状况越严重。
将目前的城市规划推倒重来显然不现实,于是有人提出对私家车实行“计划生育”,抑制北京私家车的发展。
探究北京市“限私车”的目的,无非就是两点:第一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第二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所谓“抑制”,说白了就是提高环保标准,排放不达标的车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车主将其提前报废;或是缩短旧标准到新标准的过渡时间,使一些有购车需求的消费者继续持币待购。比如说,欧III标准今年才开始在北京实行,3年后就要被欧IV标准所替代,许多人为了追求一次性到位,就会多等两年。通过抑制消费需求,可以间接达到“保护北京空气质量”的目的。
但关键问题在于第二点,目前,北京每天人流为2200万人次,2008年奥运会期间,每天将增加150万人,北京市面临的是巨大的交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单纯“抑制”就不起作用了。
去年年底颁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中国大城市应建立以道路交通为主,轨道交通为辅,私人机动交通为补充,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城市交通模式。这当中,私人机动交通只起到一个“补充”作用,北京市“限私车”,正是基于这一发展思路。“市中心交通设施的供给以公共客运为主,对小汽车的使用实行分时分区有弹性的限制管理。”这是北京市交通委员会“限私车”的一个基本思路,其关键点不是限制老百姓买车,而是减少私家车的利用率,鼓励市民在高峰时段乘坐公交车。
但这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北京公交车的利用率不是太低,而是太高了,据说达到了东京的6倍。那么,倡导轨道交通行不行?东京的地铁总长和我们差不多,但东京的面积只有北京的1/8。纽约的地铁总长为1142公里,是我们的5倍多。北京到2008年,地铁运营里程将达到300公里,加上两万多辆公交车,可能还是不够。有人说,“限私车”限到最后,充其量是让北京的出租车行业再红火一把,这显然不是北京市的初衷。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超过城市交通建设速度”上,而是不合理的城市道路建设,不断迫使政策出台来抑制汽车的发展。毋庸置疑,“限私车”只能治标,但不能治本。 王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