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国内轮胎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纷纷扩大产品出口,不少人只看到了“出口繁荣”的景象,却不知在这种表象的背后,一些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阵痛。
外资企业的大规模涌入,将国内本土的轮胎企业推向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与此同时,跨国巨头们却将竞争的擂台摆到了中国的轮胎市场。在有限的市场空间里,未来之路到底该怎么走,这是每一个企业眼下都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
内资企业:积重难返
日前,一位橡胶业人士预测,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2005年橡胶产业形势仍相当严峻,轮胎市场不容乐观,内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据悉,国内的轮胎市场现已基本饱和。有关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的积压库存量去年的增大幅度为2.64%,三资企业库存增长了43.05%。此外,《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对货车载重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子午线轮胎的国内市场需求量下降。
专家分析,由于国内轮胎市场饱和,一些企业将出口作为提高市场份额的途径,但难以改变国内市场不景气的现状。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将对2005年国内轮胎市场产生很大影响。
企业亏损面继续增大
据最新统计,去年,我国轮胎产业的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亏损面进一步扩大。2004年1~11月,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的会员企业中,有20%的轮胎企业因亏损而停产,仍维持生产的轮胎企业亏损面达50%,利润净亏损达5.5亿元,呈现出全行业效益大幅下降的局面。
业界人士预计,这一态势在新一年里不会有根本的改观,而且,这种行业普遍亏损的局面,将严重影响到2005年轮胎市场的回升。
轮胎市场混乱难遏制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对轮胎小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但轮胎小企业的盲目发展势头仍然难以得到有效遏制。轮胎市场的混乱,对整体市场反弹带来极大阻力。
据统计,仅山东省轮胎小企业目前就有300多家。这些小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产品质量低,但由于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扶持,其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均偏低,严重冲击了正常的轮胎市场发展,使得国内轮胎产能过剩仍达40%左右。
专家认为,2005年这一状况将得到一定改善,但仍会对市场摆脱低迷带来阻力。
外企渗透形成竞争压力
外资企业的轮胎产量及市场占有率猛增,将对轮胎市场的反弹带来压力。
据悉,国际前10名品牌的轮胎厂家现在都已进入国内市场,其产量占国内轮胎总产量的近一半,子午胎比例已高达80%。外资产品由于质量较高且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对轮胎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
由于国家取消了子午胎消费税,外资企业因此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其市场渗透力会进一步加强。专家预计,2005年,外资企业会保持对市场的价格压力,以趁机扩大市场占有率。
原材料进口导致成本上升
橡胶进口价格坚挺,使国内市场橡胶的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导致轮胎成本居高不下,抑制了轮胎消费的增长。
在我国橡胶资源近50%需要靠进口来满足的情况下,进口橡胶价格不会轻易下降。而且,据专家分析,东南亚的原材料生产国去年底受到海啸影响后,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尽快恢复生产,将使橡胶的价格有所上升,这也将导致国内轮胎的成本上升。国内车型最近纷纷降价,这必然会对轮胎价格的上扬产生阻力。
外资企业:巨头摆擂
谢伟日本轮胎生产商普利司通1月7日宣布,由于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强劲,公司打算在广东再建一家轮胎厂。据报道,这是该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第四家工厂。
在这之前不久,倍耐力公司与风神轮胎达成了建立合资企业的意向,德国大陆集团与青岛双星也刚刚签约合建企业。这样,加上先前已进入中国建厂的8大轮胎巨头,2005年,中国轮胎市场将出现世界10大轮胎巨头摆擂的局面。
在这10家企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排名首位的米其林公司。这家公司在2001年投资2亿美元,取得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轮胎企业上海轮胎橡胶公司70%的股权,同时在沈阳建立了一个合资轮胎厂,主要生产全钢载重轮胎。
据悉,米其林公司继续看好中国轮胎市场的高成长性,已决定在今后3~4年内投资上千万美元扩大乘用车轮胎的产能,使上海的工厂成为米其林旗下最大的轮胎厂。同时,米其林还计划在中国南方新建轮胎厂,完成其在华从北到南的布局。
世界排名第二的普利司通在中国已有3个轮胎厂,分设在沈阳、天津和无锡。近日,这家公司又与广东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轿车轮胎项目的合作协议。新厂占地35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美元。目前,普利司通在中国车用子午胎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0%,在载重子午胎市场则占有15%的份额。
世界排名第三的固特异,早在1994年便在大连成立了轮胎合资企业,年产量现已达190万条。眼下,固特异公司正忙着实施扩产计划,拟新增投资1.2亿美元,在工厂增加7条生产线,以扩大大连合资轮胎工厂的规模。据有关人士预测,固特异大连工厂的产能,将在今后5年内增加至530万条。
除了刚进入中国的德国大陆和倍耐力外,世界排名前几位的住友轮胎、横滨橡胶、库珀轮胎、韩泰轮胎、东洋轮胎及锦湖轮胎等,都相继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建立了合资和独资的轮胎生产企业。
有关人士日前分析说,为了确立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并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全球10大轮胎制造商纷纷发力中国,这表明,轮胎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是这个行业的基本趋势。而一些合资企业的建立,可以大大增强中方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水平,从而促进国内轮胎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但外资企业的纷纷进入,将对国内本土企业原有的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李俊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