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吉利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将其三款三缸多点电喷轿车实行大幅度降价5000元。其中HQ6360E1P普通型三缸电喷车竟降至39900元。面对国内其他车型甚至同等车型价格的居高不下,吉利是如何把成本降到这种程度的?而更关键的是,它对入世后的中国国产汽车业到底预示着什么……
-关键词 投入成本 指企业在筹建期间乃至发展过程中,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等 方面的投入。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控制成本有很多办法,但首先是控制投资。
在吉利建厂前考察了国内国外不少大汽车集团,他们都强调轿车要大规模生产,其实这种大投入的搞法,与市场销售情况不符。往往投入上百亿元,建成几十万辆生产能力,但实际上1年销售量才几万辆,大大增加了投入成本。
吉利的做法是,在建厂时采取了逐步投入,滚动发展的原则。第一个厂区仅投入了3个亿。第二个厂区投资10个亿。而且吉利建线是可拆可合式,生产批量没有上来时,只用其中一部分,批量上来,再把线连上。绝不一步到位。刚开始的生产能力是年产2.5万辆,避免了国内汽车企业常见的一次投入几十亿或上百亿元。当其他企业背上还贷包袱时,吉利则是轻装上阵。有人说,像吉利这样的投资只是某些同规模企业的十几分之一。
让吉利看不惯的是,有些汽车厂购买国外汽车产品技术,一花就是几千万、上亿美元。而吉利是靠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一些技术成熟的车进行改进,提高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这样开发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观点:一种普遍的看法是,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上海智策车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师对记者说,其实规模经济必须有相应的规模市场才能发挥出作用,以国内目前汽车的市场规模来追求规模是可笑的。而在引进的过程中,以前国内的汽车企业犯了教条主义。吉利应该是给汽车业上了一课,现在很多企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像广州本田、长安福特都采取了滚动发展的方式。
关于技术引进的争议似乎更加尖锐。有人说,说好听了吉利是对一些技术成熟的车型进行改进,说难听了其实就是盗版。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贾新光认为,被吉利模仿的某天津汽车生产厂家付出了技术使用费,而吉利没有这笔费用,这样做该不该呢?不好说。问题的关键是目前国内没有法律说不能仿造别人的车型,212、130型车国内到处都仿造,原因就是没有游戏规则,没有游戏规则也就不存在谁对谁错。
-关键词 直接人工指企业为制造产品而直接发生的人工费用,例如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奖金等,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还是小孩子,是‘世纪婴儿’,机构比较简单,本身负担很轻。”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又说。“不像国内其他的大汽车公司,机构很臃肿。”吉利一人多岗,销售员又是售后服务员,也是公共关系员,采购员也是质量检验员、成本核算员。需要协调的事情减少了,工作效率高了,成本就降低了。另外,因为刚刚建厂,吉利没有退休人员。
吉利集团建立的技术开发研究所,抛弃了一些厂家养多少人,闭门开发,结果使大量技术人员闲置,人头费居高不下的传统做法。他们建立的研究所主要从事全球经济、技术、信息的掌握和导入,在人员上讲求少而精,提倡一专多能。针对全球设计、开发事务所遍布这一现象,根据市场信息,向这些事务所开出开发题目,把开发项目的单子发给世界各地的事务所,让他们为企业开发、设计出最新技术成果,这样一来,花钱少,技术先进,适应了世界新技术发展的新潮流。据吉利自己说,这一创新性的开发思维,使吉利实际上拥有了全球最先进的开发研究所。
在人才引进上吉利也很会使“巧劲儿”,并不搞高薪聘请,而是仅用月薪二千元左右就聘来了一大批五六十岁的汽车专业“下岗”人才。这些人多是来自全国大汽车企业提前退休的技术人员,在国有汽车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正当年富力强。而正是这些人才,民企求之若渴,国企却放着不用。
观点:关于吉利采取的一人多岗以降低成本,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卢东斌认为,在企业的初级发展阶段,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直接人工,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作用。但这种方式也是危险的,很可能造成权责不明,人员职责难以专业化,所以不是企业的发展方向。
钟师说,把开发项目的单子发给世界各地的事务所,让他们为企业开发、设计出最新技术成果是可行的。国内很多合资汽车企业在需要技术转让的时候,反而容易造成“一棵树上吊死”,受制于人。而吉利的这种开发方式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以合理的价格得到需要的技术。但缺点就是,永远也不会有自己的开发能力。
-关键词 直接材料 指为制造产品而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
运行成本低。同样一个店,不同人开,经营效果大不一样。我们机制好,能很廉洁地采购各种零部件,没有贪污和浪费,那些大厂家很难做到。我们艰苦创业,不摆花架子,不大吃大喝,一分钱有一分钱的用途。
采购里面的“猫腻儿”由来已久。在国内的汽车企业中,有的配件几经转手,才装到了车上,无形中价格就高了许多。而吉利集团却对零配件控制严密,当许多国有企业的配套人员为回扣而犯错误时,民营企业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回扣的问题。
吉利公司市场部副部长陈喜慧对记者说,事实上,在汽车配件的配套协作上,吉利走的是全球技术资源共享、为我所用的路子,降低了采购成本。他们针对我国汽车配套能力过剩这一状况,不搞大而全,而是广泛利用现有配套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通过招投标,与全球400多家配套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为确保配件质量,专门成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外协厂不搞暗箱操作,不搞“腐败质量”。
观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企业采购经理告诉记者,汽车所需直接材料的采购,是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部分,也最容易出问题。有时候同样的材料采购价格会相差一倍,很让国企头疼。如果吉利真的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可以把成本降下一大块。 (晨报记者 修宇)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