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该不该海外抄底_车坛论剑_新浪汽车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编者按:近段时间,“并购”成为车市最流行的关键词,由于海外汽车市场一片低迷,有不少中国车企打算趁机抄底海外,于是各种并购传闻漫天飞舞,但汽车厂家却都言辞暧昧,不置可否。然而,对于目前是不是海外并购时机?车企海外并购该注意哪些问题?业内人士观点不同,展开讨论。

新闻背景

    •  陷入困境的汽车业纷纷抛售资产
          陷入困境的全球各大车企纷纷抛售资产,海外收购要约书不断发到中国各汽车企业。海外中介机构已将相关汽车资产的出售信息递至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中国汽车企业,目前多家中国汽车企业也和出售方建立初步的沟通。但至今,真正宣布拟收购海外资产的只有潍柴动力。

    中国车企不应急着走出去

    新闻晨报:相关资产待价而沽 收购海外品牌须谨慎

    目前,去海外买车厂、买品牌等等说法甚嚣尘上。其实,面对着眼下不景气的国际车市以及一系列看似价廉物美的“拍卖品”,真正动手买的学问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到处“撒钱”。 详细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跨国并购应更加谨慎

    我奉劝中国汽车企业,要看清自己的实力,不要盲目乐观,特别是目前资金实力稍微可观的企业,更要谨慎,客观的分析评估自身,决策不能太随意。  详细

    经济观察报:国内众企业欲海外抄底 Volvo是否该买

    中国汽车还没有做好自己的事之前,别急着管别人的事情;或者认为中国车企盲目乐观,根本不清楚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多大。 详细

    贾新光:中国车企不应急着去海外收购

    其实现在整个汽车市场都比较困难,中国车企不应急着走出去。“买回来养不起”早晚会是个累赘。所以不要以为拿得出收购的钱就足够,最关键是后续的运营花销。 详细

    参与和国际大企业合作的能力不够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慎购海外汽车业抛售资产

    中国汽车企业想真正走向国际化,真正参与和大企业的合作,可能能力还不够。 详细

    上海证券报 :国内企业国际化程度低

    中国汽车企业在资本运营、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特别是如何处理和工会的关系方面,还缺乏管理外国汽车企业的能力。如果硬要并购外国汽车品牌,贸然行事,很可能水土不服。 详细

    盖世汽车:海外收购整车品牌?停止空谈!

    过分豪迈的海外并购或扩张计划还可能导致管理层的注意力偏离重点,使运营问题复杂化,并造成战略失察,后果更严重。 详细

    新民晚报:中国汽车慎言“海外抄底”

    实际上,面对别人急欲甩下的包袱,毫无国际运营经验的中国汽车企业如果贸然出手,极有可能消化不良,怎么吞下去的还得怎么吐出来,捡了个牌坊,却落得血本无归,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详细

    跨国并购最大障碍是文化融合

    新华社资深记者张毅:跨国并购谨防消化不良

    中国汽车企业在资本运营、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特别是如何处理和工会的关系方面,还缺乏管理外国汽车企业的能力。在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行事,很可能难以消化。 详细

    《羊城晚报》汽车周刊主编向寒松:最大障碍是文化融合

    目前的国际形势下,“走出去”是必然趋势。但中国汽车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文化和法律层面上的。法律方面的障碍可以通过律师来解决,但文化方面的障碍却最难整合。 详细

    中国青年报:车企跨国收购要防范“有胆无脑”

    跨国并购并不是一条获得核心技术的捷径。庞大臃肿的品牌、纠缠不清的债务、为员工维权的工会,等解决完这一连串的问题,企业的内力也所剩无几了,还有什么资本去做技术研发呢? 详细

    博思艾伦副总裁何德高:如何找寻海外市场的成功模式

    企业首先是要了解自己,之后需要了解全球不同市场的发展模式,市场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企业在不同国家的运作方式,不同市场的特点,进而再考虑运用怎样的商业模式才能够成功。 详细

    双龙收购案为“海外抄底”敲响警钟

    双龙收购案为“海外抄底”敲响警钟

    上汽是双龙的第一大股东,但对企业的控制力并不强,而且在与韩国工会的对话中往往处于下风,陷入被动。比如工会多次以罢工相威胁,逼迫上汽提高员工工资与福利待遇,并坚决抵制裁员。 详细

    经济观察报汽车周刊主编张耀东:双龙事件是必须要交的学费

    究根结底,还是我们不大了解韩国工会、文化的势力的无奈的结果。这次事件表示,包括汽车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进程之中,必须要交一定的学费。 详细

    双龙困境是对“海外抄底”论的讽刺

    车型和技术上的融合其实非常容易,但文化上的巨大隔阂是阻止双方走得更近的关键。 详细

    8成网友认为上汽不该救双龙 6成不支持海外抄底

    海外收购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的确有钱就能收购,关键在于收购之后怎么办。如果没有经验,没有整合资产的能力,海外收购只能是一个包袱,而不是中国汽车做大做强的捷径。 详细

    您认为现在是中国车企海外并购的时机吗?
    正方
    是。目前全球汽车业低迷,很多跨国车企不得不抛售汽车品牌和技术等资产来维持正常运转,中国车企完全可以趁机会走出去,拿到更优质的技术和品牌。
    反方
    不是。尽管海外市场销量衰退,但是中国国内市场情况也不是非常好,应该先在国内市场上下功夫。另外,收购汽车品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能否合理收购,并且做好文化的融合、资产的重组,都考验中国车企的能力,目前中国车企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够。
    支持正方
    支持反方
    海外收购是中国车企迅速壮大的捷径吗?
    正方
    是。欧美等国汽车产业已经发展了很久,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比中国车企要优秀,趁现在的时机收购国外品牌,对中国车企的自身实力提升有很大好处。
    反方
    不是。中国车企壮大没有捷径,现在还不具备收购海外资产的能力,只有练好内功,把自身产品技术和营销水平提升,才能做强做大。
    支持正方
    支持反方

    传吉利汽车竞购福特旗下沃尔沃品牌

    传吉利竞购沃尔沃品牌

    吉利汽车若竞购成功,则会保持沃尔沃的国际品牌地位,而不会把其转变为更专注于国内市场的汽车品牌,但吉利汽车可能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把沃尔沃汽车的部分生产转移至国内。 详细

    吉利否认获批收购沃尔沃

    吉利集团副总裁王自亮昨天下午正式作出澄清表示,吉利并未获得收购沃尔沃的批准,也未有向沃尔沃提出收购意向。 详细

    吉利到底有多大可能收购沃尔沃

    沃尔沃虽是全球知名豪车品牌,但品牌形象已相对老化,销售业绩一直不佳。这点与捷豹路虎的情况类似,印度塔塔2008年买下捷豹路虎后已经尝到苦果。 详细

    奇瑞意欲收购沃尔沃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奇瑞可能收购欧洲汽车品牌

    奇瑞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奇瑞不排除收购一个目前处于困难中的欧洲汽车品牌。他没有透露具体收购对象,不过对于是否为沃尔沃,他没有否认。 详细

    奇瑞今年将进军中高端车市 不排除收购国外品牌

    奇瑞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有几家欧洲的汽车品牌正与奇瑞洽谈。消息人士指,沃尔沃可能是奇瑞最有意向收购的国际品牌,这也符合奇瑞汽车向高端市场迈进的目标。 详细

    奇瑞汽车海外收购前途未卜

    广汽将收购长丰在两个月前炒得沸沸扬扬,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被搁置的话题。而8月份称已经接近尾声的谈判,从时间上来判断,也已经颇有“告吹”嫌疑。 详细

    潍柴动力欲收购通用汽车零件制造分厂

    潍柴动力:承认接触通用 否认收购法国零部件厂

    潍柴动力今日的公告指出,公司下属子公司潍柴动力(香港)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与上述该公司在2008年12月份进行过初步接触,就技术、产品及其他方面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调研。 详细

    潍柴动力海外并购迈出关键一步 购得法国公司

    经潍柴动力证实,透过旗下子公司潍柴动力国际发展,潍柴动力于2009年2月23日以299万欧元,竞拍获得法国博杜安公司的相关资产,有关交易现正进行行政审批程序。 详细

    潍柴逆市加紧海外并购 以支撑千亿销售目标

    1月23日,潍柴动力已经通过下属公司以299万欧元的价格竞拍获得法国博杜安公司的相关资产,该资产账面价值约为1381.77万欧元。 详细

    其他海外并购传闻

    福田戴姆勒欲联手收购俄最大卡车制造商

    鉴于与北汽福田合作的全球战略高度,戴姆勒正在考虑与福田联合收购俄罗斯最大卡车制造商卡玛斯汽车公司的更多股份,开启双方创新合作模式第一步。目前双方已在初步接洽。 详细

    有望获得百亿支持 北汽并购克莱斯勒加速

    长丰汽车传出被北汽重组的绯闻,但现在两方的态度都非常模糊,就像徐和谊自己说的一样:“强强联合重组,地方政府的态度、支持力度很重要。”  详细

    通用有意出售悍马 四川汽车否认收购

    日前有消息称,四川汽车工业集团(下称川汽)正与通用汽车进行谈判,有意收购后者的悍马SUV汽车部门。通用汽车(中国)表示,通用仍在对悍马品牌作战略评审,结果将在今年1季度末公布。 详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新浪会员,欢迎注册
    策划制作 编辑:新浪汽车新闻部 赵文杰
    博客地址 给我留言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