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车企跨国收购要防范“有胆无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9日 08:14  中国青年报

  急待输血救助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让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车企食指大动。对国际市场的憧憬,对先进技术和跨国品牌的觊觎,激发了中国车企的斗志。豪华车一线品牌沃尔沃、越野车鼻祖悍马,以及众多经营不善亟待救助的海外车企,都有中国企业表达过购买意向。在这场跨国竞购的战争中,不仅有国内的大型车企,也有初生牛犊的自主品牌,在国外车企面对金融海啸,身心疲惫、叫苦连天的时候,中国车企体现出莫大的积极性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据彭博社报道,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日前正与通用汽车进行谈判,准备斥资5亿美元收购悍马,该巨额资金需要从国有银行贷款获得。早在去年6月,在前3年已经亏损510亿美元的通用汽车,就向外界宣布将重新评估悍马的品牌价值。随后,长丰汽车就陷入了收购悍马的传闻中,但去年8月又传出,其与通用的谈判已经终止。一汽、东风和上汽等国内车企,也曾先后成为收购悍马传闻的主角。

  后来,通用的破产阴影引发了更大的动荡。某美国媒体去年11月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解决通用危机的最好办法是:将别克卖给上汽。之后,上汽成为欲夺取通用控股权的“神秘公司”,并被美国媒体誉为“巨额投资者”。

  美国媒体对上汽收购通用的推测,遭到上汽断然否定,但让海外媒体最受震动的并不是上汽,而是中国车企对沃尔沃的馋涎。据悉,在福特决定出售沃尔沃一年前,最先流露收购意向的是吉利汽车;在福特宣布出售沃尔沃后,双方又在欧洲进行了秘密会晤。在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对此予以否认之后,奇瑞当家人尹同耀却高调表示,奇瑞不排除收购一个目前处于困难中的欧洲汽车品牌,并透露有几家欧洲汽车品牌正与奇瑞洽谈。此前,国家进出口银行曾给予奇瑞100亿元贷款额度支持奇瑞出口,这让奇瑞收购沃尔沃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中国企业对跨国收购的热衷,除了急于推进国际化战略之外,也有自主技术缺失亟待弥补的考虑。如果能买来知识产权,也许能改善其技术力低下的窘况,对于资金尚且充裕的国内车企而言,这是提升自主能力的捷径。然而,跨国收购面临的文化融合、地区差异管理等问题,也是最让中国车企头疼的。

  不久前发生的双龙风波,就是中国车企跨国收购的负面例子。上汽不仅没有通过双龙获得技术提升,反而被扣上“偷窃技术”的大帽子。一个本就苟延残喘的韩国企业,却在被上汽收购后,将所有的不是归咎于上汽。看看上汽收购双龙后的财务状况,简直让人触目惊心:2004年,上汽以5亿美元正式收购双龙48.92%股权,之后增持至51.3%。2005年,双龙年销售额还在33.91亿元,2007年就掉到了8.87亿元,2008年拟亏3.8亿元人民币。截至去年11月30日,按中国会计准则,上汽拥有的双龙权益为18.51亿元。如果破产,上汽股权投资存在全部丧失的可能。

  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不是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就可以高枕无忧的。虽然与双龙相比,不管是别克、悍马,还是沃尔沃,都是国际上响当当的品牌,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企业有能力“蛇吞象”。拥有百年历史,不断在跨国并购中走到今天的通用、福特,其结局尚且令人痛心,中国车企又有何能力在并购中获得更多机会呢?

  那么,通过跨国收购,中国车企是否就能轻易获得技术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比如沃尔沃,其对福特的技术依附程度很大,任何买家在收购沃尔沃后,都必须继续向福特购买零配件至少5年以上;同时,新买家必须全力投入研发未来车型,否则5年后就将面临“无新车可卖”的困境。很显然,买进沃尔沃,不仅需要庞大的财力、持续的后续资金注入,还需要买家自身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否则,就会陷入向卖方持续购买技术的陷阱,以中国车企普遍的技术实力,这一任务尚难完成。

  当通用董事长瓦格纳请求丰田购买其部分资产时,丰田选择了袖手旁观。相信丰田对通用并非没有兴趣,但吃下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未必有助于消化。上世纪80年代,在豪华车上尚无建树的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企业,并没有通过跨国并购来丰富自己的高端车型,而是通过在欧美市场自建豪华品牌,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现如今,雷克萨斯、讴歌、英菲尼迪都已成长起来。在跨国竞购的流行趋势中,日系企业选择了沉默。

  与日系企业相比,一些德系企业并不回避跨国并购,但其初衷却并非基于对方的技术和品牌。诸如宝马在收购罗孚的过程中,最终只留下了MINI品牌,并对这个毫无名气的小品牌进行了重塑,如今,MINI已成为宝马利润最高的品牌。宝马保留了MINI车型,并用自身的技术实力提升了MINI的档次,这样的收购无疑是明智的。反观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联姻,在技术共享和品牌塑造上就做得比较糟糕,最终不得不以分家收场。

  对于技术实力不济的中国车企来说,跨国并购并不是一条获得核心技术的捷径。庞大臃肿的品牌、纠缠不清的债务、为员工维权的工会,等解决完这一连串的问题,企业的内力也所剩无几了,还有什么资本去做技术研发呢?金融海啸给了中国自主品牌机会,可以借机壮大自己,但跨国并购并非最好的方式。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别人亟待出手的东西决不是奶酪,很可能是地雷,因为没有人会把最好的东西卖给你。(王超)

(编辑:石宇)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