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慎言“海外抄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8日 15:32  新民晚报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让全球汽车企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寒冬”,停产、裁员、亏损在欧美、日本汽车企业相继上演,久负盛名的美国“三大”甚至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市场尽管受到些许影响,但是依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在此背景下,业内传出不少中国汽车企业意欲收购陷入困境的外国汽车企业或品牌的消息,似乎千载难逢的“抄底”时机已经到来。然而,上汽几年前收购双龙后如今发生的“婚变”,无疑为这种“海外抄底”敲响了警钟。

  从去年底开始,有关中国汽车企业有意收购国外汽车品牌的消息甚嚣尘上。如东风汽车集团有意收购通用汽车旗下品牌、奇瑞、吉利、长安有意收购沃尔沃、通用汽车旗下的悍马品牌已经吸引了一家中国公司……尽管这些消息的来源都未经证实,但是确实带给人们一个遐想的空间。在多年的以市场换技术并未取得太大效果之后,为了在技术及品牌影响力上获得提升,确实有不少国内的汽车企业将目光瞄向了直接并购海外汽车企业这一条路,然而这种所谓“短平快”的品牌吞并模式能否收到效果实在值得商榷。

  事实上,在汽车品牌收购运作史上,鲜有成功的案例。1994年宝马以8亿英镑的价格将罗孚汽车收购。到1998年底,罗孚带给宝马的亏损超过30亿美元。2000年,宝马不得不把罗孚拆分出售。1998年,戴姆勒奔驰公司此前用360亿美元的代价合并克莱斯勒,而时隔9年,不得不以7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80.1%的股份,合并也以失败告终。福特在黄金十年收购的马自达、VOLVO、捷豹、路虎和阿斯顿·马丁,至今仍未能消化,最后只能甩手转卖给他人。印度塔塔收购捷豹和路虎没有多久,就在为如何填补收购所拉下的30亿美元亏空而犯愁,为此甚至不得不推迟全球最廉价汽车NANO的投产计划。

  戴姆勒总裁蔡澈在回顾和克莱斯勒10年合作经验时曾说,车型和技术上的融合其实非常容易,但文化上的巨大隔阂是阻止双方走得更近的关键。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首先得掂量一下自己是否对当地的文化、法律等已经了然于胸。与外国企业工会的正面交锋,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说句玩笑话,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会对待来自社会主义社会的老板并不心慈手软。通用汽车、德尔福等巨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被耗资庞大的员工福利待遇所拖累,而最近沸沸扬扬的上汽双龙案,双龙的工会也给上汽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上汽的努力反被咬“偷窃技术”。最新的消息是,由韩国首尔中央法院指定的两位法定管理人已经上任双龙,与此同时,控股其51.3%的上汽已撤回其派驻的所有中国员工,与双龙仿佛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彻底失去控制权。这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实际上,面对别人急欲甩下的包袱,毫无国际运营经验的中国汽车企业如果贸然出手,极有可能消化不良,怎么吞下去的还得怎么吐出来,捡了个牌坊,却落得血本无归,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在“海外抄底”的传闻中,很多的主角都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近几年来在技术、性能、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热衷靠一些消息的刺激和吆喝来博取眼球的习惯却没有改掉多少,在依靠真正的产品竞争力说话方面,显然下的功夫还是不够。这种靠嘴皮子博眼球的伎俩太多,也可能让企业迷失自己的真正方向。奇瑞先后传出与克莱斯勒、菲亚特等多家跨国车厂的合作消息,日前其董事长尹同耀还透露正与多个欧洲品牌洽谈,不排除收购其中一家的可能,以致尹同耀被业内笑称为“情圣”。

  当然,并不是说有塔塔和上汽的教训,我们就应该完全关上跨国收购的大门。但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无论如何,中国汽车应该铭记“孩子还是自己生的好”这句话。国家在加入WTO后的加大扶持汽车工业的政策中,明确要求汽车企业国际化中应该突出自身品牌拥有。真正纯粹的品牌主权“拥有”并不仅仅是在“资本控制”上,我们不需要借助那点“洋气”来获得世界的信任,假以时日,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仍将以“中国制造”的血统而赢得世人的尊重。刘朝晖

(编辑:王禁)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