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概括了日本人身上两种极端矛盾的特质,相比之下,日本人认真容易走极端,中国人中庸又流于随便。
一个初入中日合资企业的中国人,总会被日本人讲究礼仪的“仪式感”弄得无所适从,而丰田、本田等派驻到合资企业的日方代表,同样讶异:一个30岁的中国员工,怎么可能换过3份工作?在日本,日本人对所服务企业的态度强调的是一生如一。
只是日本人过于循规蹈矩,对市场的分析,一定要有数据支持,条文、流程、上下级关系,绝不轻易越轨。有人笑称,日本人开会,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回顾、总结。其实,这也是日本人在从实践中寻找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完善。
中国人讲究“多快好省”,既然市场上认可空间大的车,那就把轴距加长、减掉一些配置、下调价格,以此来提升销量。日本人不干了,坚持其设计,认为对待市场的判断要有长远眼光,慢慢培育。
如丰田人常说的“愚直”造车,宁可慢一点,也不愿牺牲品质。与此同时,在丰田召回事件中,也正是因为日本人认真到僵化的工作态度,技术设计方面出现问题,一级一级地往上汇报,拖延了决策时间。
日本人对于技术很保守,对于市场的观点很固执。有在日系车企工作过的技术人员称,在中日合资的企业根本学不到什么技术。的确,在通用泛亚技术中心、大众技术中心做得风生水起之时,日本人却不得不面临着为何不在中国设立全球性研发中心,不把先进技术引入中国等质疑。
与此同时,那个对你恭敬,说话“请”、“不好意思”、“多谢”敬语不离口的日本人涉及到利益的问题仍然是个精明的商人,他们熟读《三国》、《孙子兵法》、《论语》、《道德经》,更善于将其中的韬略化用到企业管理之中,他们不像德国人那样不事变通、直书观点,更长于“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无形之中,将合资企业变得更为日本化。
同为东方文化浸润,日本人较西方人更易揣度中国消费者的心思,内饰精致,服务强调人性化,日本车在中国的拥趸并不算少,尤其是在华南,更成了日系车大本营。
当然,随着中国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胶着,要赢得市场,日本人显然必须有所表示,如重视本地的研发能力,广汽本田、东风日产先后发布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看似是日方对于中国市场的一种让步、妥协,更多是一种迂回战术,别忘了汽车合资企业是由中外双方各持股50%成立的,利润也是均分的。
采写:南都记者 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