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低碳时代新能源汽车业布局宜瞻前顾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9日 11:20   中国产经新闻报 字号:

  中国已进入汽车社会。这从两方面可以得到佐证,一是产量跃上世界第一,2009年达到1300万辆;二是交通事故剧增,北京五环路上惨案刚刚宣判,长安街祈家园路口一家三口又二死一伤。汽车社会匆忙到来,我们还来不及做出周全的布局,有些方面甚至仍然处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式的遭遇性应对。本系列评论拟从经济社会发展、汽车产业布局、交通道路安全、市场与产品质量等与汽车有关的方方面面对汽车社会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这些名词如今风行于全球。已经进入全球化行列的中国也不例外,其中汽车企业更是一马当先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前不久结束的北京第11届国际车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企业着力亮相的重头戏。

  如此,我们能不能就可以确认中国很快就可以大规模生产新能源汽车了呢?中国是否已经站到新能源汽车研发与量产的前列了呢?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前几天演讲时有一句话已经引起热议,他说:“目前所有的新能源汽车,没有一辆是低碳的。”这话像是一盆冷水浇在热炒概念的车企头上,引起争议在所难免。如果我们认真看一看今天的“新能源汽车”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新能源的体现者,我们或许会对李俊峰的断言有所理解。

  先从概念上讲。中国汽车企业推出的新能源车,从车企自己宣传的概念上讲,都是高科技研发的成果,“世界领先,全球独创”。但这些所谓的新能源,无非是电动、混合动力,都算不上新能源,它并不是新型的汽车,也不具备顶尖的高科技技术。比如电动车,早在石油危机时期各大汽车公司就都研发过多种多样结构的电动车。中国也不乏电动车,一般企业中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在企业内部运行过电动车,只不过它的名字被工人们称为电瓶车。

  再从生产和使用上讲。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以电动车为例,从实验室摆放到展会容易,但从展会推到市场,则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程。技术层面上,仅从结构上讲,电动汽车需要几百个电池串联,就像几百个水管连在一起,假如一个连接点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使用上,由于补充电能的充电站几乎没有,这也让电动车上路行驶成为巨大障碍。而电池电源不同于成熟的汽柴油发动机,其对温度的适应性,也是一道难解的题。

  如果我们真正执著于低碳环保新能源汽车的风行于世,汽车企业目前应沉下心来,围绕“新能源”这三个字仔细斟酌,首先确定什么是新能源,然后看哪种新能源更加适用于汽车,同时还应考虑到使用的广泛性和便利性以及经济性。最不可取的是我们国内目前有个别企业,为了抢占高枝,吹泡沫般地制造出从低端到高端的几十种车型,包括自己所标榜的新能源。高速扩张的丰田已有前车之鉴,这个大跟头实在应该是中国汽车企业的长鸣警钟。

(编辑:)

转发此文至微博 | 评论()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