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企业新闻>正文

华菱汽车的星凯马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2日 17:17   汽车商业评论 字号:

  用18个月做出一款完全按照欧洲标准开发的重卡,却又在上市前不得不错过市场时机,来修改之前遗留的问题。华菱董事长刘汉如感慨,要想做好一款产品实在不容易

  ABR记者 孟为

  3月30日一早,濛濛细雨中,华菱汽车董事长刘汉如匆匆从山东潍坊赶回马鞍山,随后,一场小规模的庆祝仪式在厂区内进行,鞭炮声中,一辆披红挂彩的华菱星凯马驶下生产线。这一天,公司单月产量达到3500辆,创造了建厂以来的新高。

  这是2010年春节上班以来,刘汉如第三次出现在厂里,其余大多数的时间,都被他花费在全国各地的旅途中。山东、河北、内蒙古、云南、重庆、四川、贵州,刘汉如不仅要在一线亲自听取经销商对市场的汇报和分析,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听取星凯马用户对产品的评价,收集用户最真实的反馈信息。

  华菱拥有华菱之星、华菱重卡、星凯马三大产品系列,刘汉如对第二代重卡产品星凯马寄予厚望,“星凯马寄托着华菱汽车打造高端重卡品牌形象的希望。”他还专门针对这款产品在公司内部和经销商体系中进行调整。

  作为华菱主打的高端重卡,星凯马2009年11月上市,之后逐步受到市场认可,2010年前两个月的销量达1280辆,预计一季度有望达到1500辆。这样的销售成绩也让华菱汽车距离年初制定的星凯马销售5000辆的目标变得更近。

  此时,距离华菱正式研发星凯马,整整过去两年半时间。3月30日,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专访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项目参与者,都在欣喜之余流露出对过程艰难的感慨:华菱用18个月做出一款完全按照欧洲标准开发的重卡,却又在上市前不得不错过市场时机,来修改之前遗留的问题。

  这一动一静,带给华菱的不只是产品的思考,还有品牌和战略的思考。所幸的是,刘汉如和华菱已经成功地迈过这个坎儿。

  火花

  熟悉华菱产品的人都知道,它引进的是日本三菱技术,它的驾驶室方方正正、中规中矩。这是因为华菱汽车最初的产品更多是为了满足工程车和专业改装车的需求设计。

  不过,华菱对市场的嗅觉很灵敏,很快意识到国内对于欧洲造型驾驶室的追捧,2006年,在原有的三菱技术平台基础上,他们推出了欧款驾驶室的华菱重卡牵引车。当年的9月21日,华菱带着这款车成为中国第一家参加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览会的重卡生产企业。

  展会上,华菱的欧款牵引车备受关注。欧洲的技术专家和看客们对华菱重卡的评价充满了溢美之词。但在赞誉的背后,无论是刘汉如自己还是去参观学习的华菱工程师们都格外清醒。来自全世界的重卡产品让他们大开眼界,也确实看到了自己的重卡产品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重卡产品实实在在的差距。华菱汽车产品开发部车身室主任王少军回忆说:“这次展会对我们触动很大。”

  回国后,王少军向公司高层递交了一份出差报告,里面详尽地描述了欧洲重卡的技术、设计特点,国外重卡牵引车的发展趋势、内饰风格走向以及最新的产品结构性和功能性应用等。“这时我们就有了开发一款全新欧洲风格重卡产品的想法。”他说。

  此时,刘汉如也在对汉诺威车展的所见所悟进行着自己的总结。

  华菱汽车2001年开始筹备,到2004年在国内市场销售,最初的定位是满足星马汽车生产混凝土搅拌车的需要,出发点是开发专用车底盘替代进口产品。但是在2006年,随着它在国内市场开始站稳脚跟,刘汉如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他发现国内重卡的发展方向是以欧洲为主导的,在国内无论是重卡产品的技术规格还是国家制定的各种标准都是参照欧洲来完成的。

  另一方面,牵引车市场的潜力巨大,而源自日本三菱技术的第一代华菱重卡在牵引车市场的表现并不出众。

  而且,经过两年的发展,刘汉如已经不满足华菱汽车只是替代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他们还要走出国门,去争取海外市场的需求。

  从汉诺威车展回来后,这些想法变得更加明确,开发下一代产品的思路也开始逐渐在刘汉如脑海中形成。2007年7月,定位和起点都高的星凯马正式立项,它在安全、舒适性、节能、排放等指标上,参照沃尔沃、奔驰、斯堪尼亚这样的欧洲重卡标准。

  刘汉如希望这款车能够代表华菱参加2008年的上海宝马展,这是一个在全球工程机械领域影响很大的展会,如果能够在此展示华菱的第二代重卡产品,那么对于提升品牌和拉动市场需求,都有极好的效果。

  惟一的问题是,要想赶上这个节点,他们必须在18个月内将产品研发并制造出来。刘汉如说:“当时只是想,如果赶不上,下次就要到2010年。如果等到那个时候,相对国内的其他企业我们可能就会慢了很多。”

  一些可供参考的研发时间或许能够让人体会其中的难度。开发这样一款完全按照欧洲标准开发的重卡,一汽解放J6用了6年时间,东风天龙用了3年多。和这些对手比起来,华菱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并无优势。

  王少军甚至这样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其实,我们不愿意对别人说这款车的研发如此之快,一直说三年的时间研发,因为我们担心会有人说这样的车问题多、不安全。但实际上时间确实很紧迫。现在星凯马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产品了,一年半的时间研发这款车也算是个小小的奇迹。”

  18个月

  最先开始的是车身造型。星凯马要与欧洲重卡接轨,因此华菱决定找一家欧洲设计公司来设计这款产品。最终从三家备选的公司中挑中了意大利博通设计公司,因为这家公司在欧洲市场上曾为奔驰、曼、斯堪尼亚等欧洲重卡都做过产品开发和造型设计。

  但是找来一家有实力的意大利设计公司并不意味着设计的过程一帆风顺。意大利人最初的工作作风显然不够专业,也轻视了这家来自中国的年轻重卡企业。

  合同签署完不久,意大利设计公司就拿出了30余张设计精美的产品造型图,但是这些产品与亚洲人的审美和实际需求并不合拍。

  “第一轮设计被我们完全否定了。后来我们发现这些图都是过去他们为其他欧洲公司设计后剩下的产品造型图,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修改。”亲自到意大利参与选型和产品开发的王少军说。

  不久,博通又拿来了重新为华菱开发的产品造型图,这次,星凯马的大致轮廓基本被确定了。但是其中很多设计元素还是不太符合华菱汽车的需求。于是,第三轮设计再次开始。

  这时,华菱在国内联系了湖南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两家学校分别在产品设计、造型审定和底盘性能上给予了它大力的支持,而华菱也把自己的想法和与国内高校结合分析的一些设计理念和元素传达给意大利设计公司。

  最终在第三轮设计完成后,星凯马有了今天的模样。“现在的星凯马基本上实现了当时的设计风格,只是在内饰的色彩上由于开发的时间很仓促,我们仍然沿用了第一代产品的浅灰色。”王少军说。

  随后,华菱在天津找到一家设计公司对星凯马制作了一辆1:1大小的油泥模型,而博通也给华菱提供了电子仿真样车,双方对设计上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推敲和论证。同时,华菱开始搜集和查阅国内外的专利,对可能涉及的专利问题进行了规避,并最终确定了星凯马的产品谱系:高顶、平顶、单排和长头四类。

  要想成为一款比肩欧美重卡的产品,只有华丽的外表显然不够,中国重卡在外型上向来不输给任何国外产品。欧洲重卡的先进一方面体现在整车的匹配和性能上,另一方面就是在车内的电子产品应用。

  汽车的电气化主要集中在安全、舒适和娱乐三个系统上,在和意大利设计公司沟通的三个月时间里,华菱汽车技术中心电气部部长周雪峰几乎看遍了欧洲所有的重卡产品,研究它们在电气化上的应用。

  他说:“国内重卡和欧洲重卡在电气化应用上的差距是很大的,例如欧洲重卡几乎都是电控车窗,但是国内的却很少。欧洲的重卡有安全气囊,但是我们在国内即使想做都找不到能够生产满足重卡需要的生产企业。”

  星凯马自动空调的使用是周雪峰引以为豪的一个应用。即便在国内的乘用车里,自动空调也仅仅被应用在高级车上。而车前遮阳罩上的LED显示屏也是星凯马的独家应用。因为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在遮阳罩上贴上企业的标识或者联系电话等信息,华菱就是考虑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开发了LED显示屏。用户只需要在电脑中输入自己想要显示的内容,LED屏就可以显示,内容变更也十分方便。

  回忆研发星凯马的过程,周雪峰的感受是既精神百倍又有些被压得喘不过气。

  精神百倍是因为在国内做一款同欧洲水平相当的重卡产品让他激情满满,主攻无线电专业,曾经在学校当物理老师的他正是有着一种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追求才走进了星马汽车,后来又被派到了华菱汽车

  而压力之大也让他感慨万分。一年半的时间太紧迫,2008年整年,除了春节假期,他和他手下的技术工程师们只休息了5天,现在即使星凯马已经上市销售,他们仍然要对产品不断地改进,每天要加班到晚上10点以后。

  看着现在的星凯马,周雪峰很是兴奋:“我敢说星凯马在电气化上的应用在国内是领先的。”

  2008年11月,星凯马如愿在上海宝马展上亮相,而它的现身确实又是让所有的参观者为之震惊。

  此后,星凯马的全国巡展又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星凯马这款产品。《汽车商业评论》在华菱的内部刊物上看到很多经销商和大区经理对于星凯马在当地巡展的评价,外观大气,用户喜爱,更有用户在高速上看到星凯马后追着巡展的车队了解这款车的相关信息。

  磨练出来的成就感

  市场对星凯马的期待越来越高,这时的华菱也宣布,星凯马将在2009年4月小批量销售,6月正式推向市场。到了4月,一切都在按照上市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市场预热,接受小规模订单。

  现在回头看,刘汉如当时的决定虽然给华菱的工程师们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困难和压力,但有先见之明。这两年,中国重汽的HOWO A7、上汽依维柯红岩的杰狮、广汽日野的700系列重卡,再加上之前的东风天龙和解放J6,高端市场的竞争颇为激烈。一步慢则步步慢。

  不过,星凯马给华菱带来的历练并未就此结束。上市前的一个月里,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

  一个月的时间里,用户小范围试用开始陆续暴露出了很多过去大家没有发现的问题。例如车内的电动车窗无法操作、车辆内饰间隙太大容易刮伤驾驶员手臂、上下车踏板打滑等诸多问题陆续反馈到厂内。

  刘汉如急上心头。要知道,从2009年5月开始,国内牵引车市场走出寒冬,正在疯狂地增长着,本来要主打牵引车市场的星凯马在这时出了问题,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先抢市场,慢慢再对产品进行整改,二是全面叫停星凯马上市,放弃市场。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星凯马是华菱汽车的高端产品。华菱汽车从2004年开始销售到现在,在用户中的口碑很好,没有明显的质量问题,也没有出过大的事故。我宁可损失些市场也不能让品牌形象打了折扣。”刘汉如对《汽车商业评论》说。

  6月开始,星凯马上市被全面叫停。华菱由刘汉如和公司营销总监王延安等高层带队,组织了两个考察小组,分为南北两线对用户进行实地走访,了解车辆在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回到企业后,两个小组将所有的问题进行汇总,发现上面大大小小的毛病竟然有五六页纸之多。

  “我原先认为这款产品已经很成熟,前期也经过了大量的试验和技术准备,但是没想到在市场初期还是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我现在会经常感慨,汽车产品很复杂,要想做好一款产品实在不容易。”刘汉如如此感叹。

  随后,华菱内部开始多次召开会议统计和分析星凯马的问题,进行质量整改的讨论会,最终确定了两条整改方向:一是成立驾驶室内饰间隙整改小组,二是成立管线路整改小组。这两个小组的负责人一个是王少军,一个就是周雪峰。两个小组同时进行技术改进,同时穿插进行对星凯马的轻量化工作。

  “这个时候,研发周期相对较短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很多过去没有想到的事情在实践中被不断发现。比如内饰间隙的问题,在小范围的生产中并不明显,但是到了批量生产时,这个问题就会出现得比较多,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当初在设计上就存在的问题。”王少军说。

  第一小组的改进分为了3个层次:一是对驾驶室壳体进行精度控制,对驾驶室进行全面的三维点测,误差在2mm以上,关键部件误差在1mm以上的问题要全部记录,只要是会影响到内饰间隙的全部进行模具的调整。

  王少军说:“像过去的保险杆我们按照欧洲标准设计,但是国内路面情况比较复杂,有些车经常会刮蹭前保险杠,我们对前保险杠进行了高度调整,这一调整,整套模具都要换,又重新投入了上百万元。”

  二是内饰连接部分不合理影响到了整个内饰的装配效果,为此华菱又重新制作了20多套生产模具。第三是对内饰件本身进行检查。

  而另一组的周雪峰也开始寻找电气件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很快,问题的焦点被锁定在了全新应用的自动空调的中央控制器上,正是控制器的传输频率和其他一些部件的信号产生了干扰,所以导致了电动车窗不能正常工作,一些部件报警灯频繁闪烁的问题。

  而导致电气件可能出现问题的另外一个隐患就是管线路的布局混乱,很容易在线路间发生干扰,维修起来也很不方便。重新布局和调整后,虽然仍然达不到欧洲重卡那种精细的程度,但是相比过去提高了很多。

  5个月的时间,华菱都在加班加点地对星凯马进行着技术整改。5个月的时间,国内的牵引车市场销售如火如荼。华菱耐心地作壁上观,直到2009年11月底,整改完成的星凯马再次上市。虽然星凯马现在仍然要通过不断地市场跟踪对车辆进行优化,并且为了满足其他产品的需求,生产周期较长的星凯马要为其他产品让路而不能大规模地量产。但星凯马所带给刘汉如的成就感早已超出产品本身。4年一度的汉诺威车展将再次召开。他说,华菱汽车将会带着星凯马参展。

(编辑:)

转发此文至微博 | 评论()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