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讯 28日晚,大家关注的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终于尘埃落定。而就在此的不久前还传出,沃尔沃以全然不知情的回应表达了对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的不满意,这也让迟迟未定的收购事件多了一层不确定性的强烈阴霾。
不过幸好一切尚算顺利,有惊无险。这似乎成为了国内企业每一次海外收购必经的波澜。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从来都是“一波三折”。
IT界著名的“蛇吞象”联想案例也如此。2004年初开始与IBM的谈判,12月底本已达到双方共赢的合作意向,就在双方准备进一步谈判时,2005年1月3名美国共和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认为这一并购可能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正式展开调查。尽管“枝节横生”,长达近一年半的谈判之后,IBM全球PC业务正式被联想收购所有,皆大欢喜。
中国车企更是如此。无论是早年上汽收购双龙、罗孚,还是当年被称为“奇特一拍”的南汽收购MG一案,无一不是打通了重重关节,才得到了“资本控制”的话语权。
这中国汽车的发展路径,被称为是中国汽车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让国外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这也正是目前:我国一面想从汽车大国转型为强国,一方面人民币又面临升值压力的情况之下,欲求得海外掘金最好的办法。
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是海外收购能够拿来就已经是来之不易,要让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恐怕就“难于上青天”了。此次吉利收购沃尔沃就有人在说:收购只是一小步 如何驾驭是考验;把品牌买到手并不意味着成功,收购不是目的,关键在于收购过来以后,在未来的几年里,要把公司和品牌经营好。
拿来了如何用?只要你想海外收购,就必须要想清楚。面对沃尔沃如此的“豪门盛宴”,难怪有人说,吉利是挑战大于机遇,怕是消化不了。这种疑问也曾几次摆在频频出手收购事件的上海汽车面前。
跌跌撞撞走到今天,上海汽车在中国汽车的洋务运动中,它可以算是元老级。每一次出手,都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从最早的双龙案,到罗孚案,再到后来的上南合作。本着“世界为我所用”气魄,上海汽车首先打造了荣威“三剑客”产品群,同时还在马不停蹄的为“MG”重生精心部署。于是伴随着MG6的上市,我们看到了继荣威之后,上海汽车再造的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品牌——MG。这个MG,不仅是属于中国,还将属于欧洲,乃至全世界,这是上海汽车对MG品牌的战略规划。年底MG6就将在英国工厂投产,明年上市,MG将重返世界舞台。接下来MG还将有一系列的产品规划……
今天吉利拿到了沃尔沃,就像当年MG嫁入中国一样,大家都在担心巨大代价拿来的品牌我们能否运作,让它保值、增值?看MG进入中国数年,今天仍然在努力奋进,也许这还不能算是胜利的曙光,但是吉利应当多少可以从上海汽车这个前辈身上习得一二:易主难,保值更难,中国汽车走“洋务运动”之路,任重而道远。方向对,不抛弃,不放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看得更远,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