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企业新闻> 吉利收购沃尔沃专题 >正文

“截获”S60 长安先下手为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3日 10:05   中国经营报 字号:

  抢在吉利正式收购沃尔沃(福特子公司)之前,长安终于将后者的S系轿车全部揽入怀中。

  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从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员会(以下简称重庆市经信委)独家获悉,长安刚刚与沃尔沃签订了S60车型的生产协议,如此一来,加上目前正在长安福特公司生产的S80和S40(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车型,沃尔沃的最高端车型S系轿车,将全部实现在长安的合资体系内生产。

  而就在长安和沃尔沃签约前几天,吉利汽车新闻发言人袁小林还曾向外界宣布:“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最终协议将在3月底前签约。”为了避免夜长梦多,长安显然已经提前行动了。

  火线签约

  消息从重庆市经信委的“窗口”最先“飘出”。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重庆市经信委了解到,该部门于3月1日在重庆创世纪宾馆召开了2010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不但确立了长安福特重庆新工厂的建设是2010年重庆工业一号工程,而且还首次披露了各方一直隐藏的“S60乘用车生产线改造项目”,并内部传达了长安与沃尔沃已经就S60车型签订了生产协议一事。

  事实上,沃尔沃的全新车型S60将会在长安福特生产的消息,一直被各方严格保密,然而,重庆市经信委却按捺不住喜悦心情率先松了口。当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推动可以给地方带来滚滚财源的沃尔沃新车落户重庆,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

  “从确定引进沃尔沃S60到最终签订生产协议,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3月8日,在重庆市经信委提供的“证据”面前,长安汽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终于无法回避《中国经营报》记者的提问,他同时表示,“国产S60预计会在2012年正式投放市场。”

  据了解,长安福特“S60乘用车生产线改造项目”的总投资,将达到4.556亿元,其中包括对现有的冲压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和发动机车间的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新增和改造设备635台(套),其中进口设备223台(套),先期形成沃尔沃S60乘用车两万辆的年生产能力。

  此外,《中国经营报》记者还从长安汽车内部了解到,为S60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已经开始进行相关部件的生产准备。而重庆市经信委人士则更为确切地表示,“S60乘用车生产线改造项目”预计在2011年底完工。根据重庆市有关部门的测算,投产后将会增加50亿元销售收入。

  长安搅局?

  不难发现的是,获得了S60的生产资格之后,长安拥有了沃尔沃所有S级轿车的生产资源。而长安如此急切行动的原因,则与吉利即将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有着必然的联系。

  按照袁小林的说法,吉利与沃尔沃签订收购协议的时间已经迫在眉睫了,而吉利成为沃尔沃的控股股东之后,又会将沃尔沃的车型资源如何分配?在这一问题上,长安心里显然没有底。况且,在与收购沃尔沃一事“擦肩而过”之后,长安必须寻找到新的机会来弥补“损失”。

  早在2008年底,当福特向外界吐露准备出售沃尔沃时,长安汽车就提交了一份收购沃尔沃的战略计划。而那时长安的母公司兵装集团的总经理徐斌和副总经理尹家绪却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彼时,兵装集团已经开始秘密对接中航集团,准备对后者旗下的哈飞和昌河进行重组。

  一心不可二用,再加上资金链紧张,长安最终遗憾地放弃了对沃尔沃的收购计划。但对沃尔沃本身,长安却并不想将其“排出体外”,“因为作为沃尔沃的豪华车型,S系列轿车无论在品牌形象上还是在技术上,亦或利润贡献上,都将给长安提供不小的帮助。”上述长安汽车内部人士称。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为了稳妥起见,长安与沃尔沃就S60的生产问题签订了一份10年期限的协议,也就是说,从投产之日(2012年)直到2022年,长安福特都有权进行S60的生产(按照此前协议,S40的生产期限到2016年,S80到2019年)。当记者向吉利方面求证时,相关负责人以“不知情”为由回避了这一问题,而重庆市经信委及长安汽车则均向记者表示:“长安与沃尔沃签订的新合约及原有合约,将作为沃尔沃与吉利谈判收购问题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无论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最终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到沃尔沃S系轿车在长安福特的生产。”

  如此一来,沃尔沃留给吉利并可以让其单独运作的,就只剩下XC系列、C系列和V系列车型,XC系列主要以越野车为主;C系列主要包含双门滑敞篷车;V系列则为MPV旅行车。显然,相比S系列,沃尔沃剩余三个系列车型的受众都比较狭窄。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长安福特可以生产沃尔沃车型,但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将有权享受S系列车型的销售利润。但即便如此,无法获得全部利润的吉利,心里还是颇有些不是滋味。“吉利和福特讨论的是对沃尔沃100%的股权收购,沃尔沃所有经销商和合作伙伴都会受到尊重,到底该怎样对待由沃尔沃产生的商业机会,需要等签署最终协议再进行具体评价。”

  显然,在“心酸”之余,吉利更愿意给业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而至于今后事件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路宁宁)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不支持Flash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