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微车热”下的冷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 09:25   解放日报 字号:

  撰文/陈伟栋

  微车市场越来越热闹了。

  继1月份海马汽车宣布投资30亿元,扩容其郑州基地微车项目后,近日,陕汽集团也表示其投资30亿元的微车发展项目进展顺利。加上不久前闯入微车领域的奇瑞、力帆等企业,原本微车市场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两虎相争的格局正在突变。

  车企“大跃进” 相中微车“香饽饽”

  去年,国内微车行业受共销售微车195万辆,同比增幅超过80%,成为汽车刺激政策受益最显著的细分行业。如此一个“香饽饽”,众厂商自然不愿轻易放过,于是乎,微车产业迎来“大跃进”时代。

  不少“新面孔”跻身微车领域,海马汽车就是其中的一匹“黑马”。今年1月,海马汽车宣布将在郑州基地投资近30亿元,形成15万辆微车的整车生产设计产能,加上海马在郑州中牟县的5万辆生产能力,海马郑州基地的整体产能将达20万辆。

  近日陕汽集团也表示,其在原陕西汉江汽车公司基础上成立了陕西通家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按计划,该公司一期工程将于2012年建成投产,总投资约30亿元。届时该基地将具备年产10万辆微型汽车的能力,项目全部建成后的产能为30万辆。此外,奇瑞、力帆、吉奥等新闯进微车市场的企业,也频频推出新品,力求占领市场。

  面对后来者的紧逼,微车界的“大佬”们,自然不会放缓其前进的步伐。今年上汽通用五菱计划将产能新增10万辆,扩至100万辆;长安汽车则计划将产能新增20万辆,扩至约140万辆。

  基地齐“开张” 产能过剩显隐患

  微车产业集体跃进,有利于我国微车行业整体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物极必反。掐指一算,仅去年,国内生产微车的企业数量,就由两年前的5家激增至12家,这样的增速或许快了点。

  去年,我国微车总体产能约为200万辆,销售195万辆,基本做到了供需平衡。但今年,随着各企业的微车基地“开张”,将新增微车产能80万辆,产能增幅约40%。而今年微车的需求量,即便是以最乐观的20%的增幅计算,至多也仅为235万辆,届时将有45万辆产能闲置。若所有企业的微车产能规划均能实现,2012年我国微车产能将增至约500万辆,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微车吗?

  车企为寻求利益,将注意力集中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上,无可厚非。但企业是否考虑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的艰辛,和可能面对的“失足落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表示,从目前来看,微车市场已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新进入者风险更大。事实上,不少微车经销商也持类似看法,他们认为,刚刚涉足微车圈的企业很难立刻取得成绩。原因有二,其一,微车消费者的需求、经营的模式、生产的理念与乘用车大相径庭,“转业”的车企是否能体会其中百味,不得而知;其二,微车市场大都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乘用车企业大都未在此“安营扎寨”,如此,销售无门的车企命运堪忧。

  微车热时代 目标“世界微车基地”

  防止产能过剩,促进微车产业健康发展,是“微车热时代”必须越过的坎。

  要越过这道坎,车企必须建“新厂”。“新厂”要求的不仅仅是产能的堆积,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产品“铺路”。柔性生产线、平台化操作流程、严格的检测程序等原先用于乘用车的技术,都应向微车领域引进。在这些硬件的支持下,企业才能设计并生产出符合市场的产品,避免重复建设。并淘汰那些由于准入门槛低而至今仍在微车市场打拼的企业,规范行业秩序。

  其次,我们的微车产品应确立“新方向”——做专。眼下,虽然微车市场蓬勃发展,但微车一直面临轻卡、轻客和农用车等的竞争,一些乘用车也有意在微轿领域“插上一脚”。如此一来,微车的生存空间必然受到挤压。微车要长久不衰,必须要有“绝招”。例如微卡的优势就在于装卸货便捷,载面则小巧灵活,若能将这些优点放大,微车将被赋予鲜明的个性。

  再次,我们的微车企业是否愿意闯出一条“新路”,一条通向世界的康庄大道。目前,国内车企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市场,但如此好局终将逝去,我们是否也应未雨绸缪,微车适合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只要产品质量优、功能全、价格合适,难不准某天中国被冠以“世界微车基地”的称号,不亦悦乎?

(编辑:sunruin)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