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小虞:我的梦想就是让中国人都能买上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8日 13:42  新浪汽车
张小虞:我的梦想就是让中国人都能买上车

图为张小虞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张小虞被国内汽车媒体人亲切地称为“中国汽车的形象大使”。1945年张小虞出生在四川,但却在重庆长大。受在滇缅公路负责运输的父亲(国民党汽车运输大队的大队长)的影响,从小就意识到汽车对国家和战争的重要性,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2年,张小虞报考清华大学动力系汽车拖拉机专业,196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报名去了新疆一个汽车配件厂。10年后,也就是1978年邓小平同志开始主持工作之后,当时一机部的工作人员到新疆考察,发现了张小虞的才能,就把他调到一机部汽车局规划处工作,从此,张小虞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几大变革。他曾负责汽车中长期计划,编制过“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并历任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规划司司长、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司长、国家机械工业局副局长等职。

  在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张小虞再次成为国内汽车媒体争相采访的“焦点”。他对新浪汽车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就是一个人一生最有意义的事。我这辈子只想把汽车这件事情做好。我的梦想就是让中国人都能买上自己的汽车。”

  技贸结合是一项发明创造

  1978年,也就是张小虞刚刚调到一机部汽车局规划处工作的时候,全国的汽车产量仅为14.9万辆,其中轿车的产量大概不到4000辆,国内汽车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缺重少轻,轿车领域几乎是空白,这种情况使得当时轿车走私现象非常严重。

  “因为走私,当时很多人都掉了脑袋,特别是到了1985年,当时国内整个汽车市场容量才30万辆左右,而走私的轿车就有十几万辆。”张小虞回忆道,当时国内汽车市场这种严重供不应求的现状使得一机部和中汽总公司提出,要用市场换技术的想法,即用市场来换几个当时我们最需要的技术,也就是市场最需要的产品,当时大家管这种模式叫“技贸结合”。

  现在看来,用市场换技术,即技贸结合这种做法究竟有没有错?张小虞认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做法不仅没有错,而且应该被称为中国人的一项发明创造。

  “技术的引进和贸易的结合绝对不是让市场,这是极端错误的理解。所谓让市场是在我们自己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的工厂停下来,让给别人,显然技贸结合没有这样做。”张小虞向笔者举例道,“比如东风汽车公司想发展重型车,但当时东风只有5吨车,所以大家就有意识地引进了日产柴的技术,但前提是买它一部分产品,这个技术实际上花了很少的钱,有的甚至没花钱。我们要发展轻卡,就由政府统一采购了日本五十铃4万辆车,然后五十铃把它的三个系列,A系列、P系列和K系列全套的图纸,包括发动机、变速器的技术都给了我们。”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一股与国外知名汽车企业进行合资的大潮开始在国内涌动。当时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合资企业法,也没有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实施细则,中国汽车人只是感觉只靠市场换技术,国家的轿车产业还是发展不上去。“中国汽车之父”饶斌在考察了各国的汽车工业之后,发现后起的国家在轿车产业发展上都采取合资的方式,于是也主张中国汽车企业搞合资。这种想法当时争议很大,1985年邓小平同志做出批示,“轿车也可以合资”,于是就有了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

  有人说,当时“两弹一星”这样的高科技工程我们都完成了,为什么汽车这样的民用技术我们反而要走合资这条路?张小虞的回答是:“因为当时国家很穷,没有钱,不可能把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向汽车工业。”张小虞向笔者举例道,当时二汽是国家投资建设,但是建到一半的时候,国家就没有钱了,二汽的领导提出,要力争利润包干,以自筹资金的方式才把二汽建成。

  “当时我们所有的合资企业都是现有的厂房、设备和中方50%的资本,外方拿现金投入或者拿技术投入建一个厂。当时上海大众桑塔纳的合资项目,总投资是3.85亿元,而注册资本只有1.6亿元。当时不是国家不重视汽车工业,而是真没有钱。两弹一星是多少人勒紧裤腰带搞出来的,汽车工业那时候还排不上队。”

  “应该讲当时技贸结合的基本方针中央把握得很好,它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发明创造。引进外资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升级。如果没有技贸结合,就没有现在的吉利、奇瑞、华晨、比亚迪,就没有现在自主品牌轿车的迅速崛起,因为当时我们什么都没有。桑塔纳国产化从2.7%开始,什么叫2.7%,拉个天线、蓄电池都是引进技术,连轮胎、方向盘我们都不会做。”张小虞说。

  19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非常成功

  1986年,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国家颁布了第七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要把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家明确提出要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汽车工业过去是最典型的计划经济产品,全部是指令性计划,要从计划体制上改革。1993年,中国开始参与关贸总协定的谈判,积极准备入世。这三个重要事件,催生了一项重要政策的出台,这项政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影响深远,这就是19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按照规定,任何政府都不得对汽车工业进行补贴,这对当时的中国汽车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993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北京西山国务院招待所集中有关官员、专家和企业主要负责人,讨论了一个星期,计划出台一项汽车产业政策。

  作为这项政策的参与制定者和见证者,张小虞至今都对这项政策出台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是1994年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国务院召开会议要最终确定这项产业政策,当时还有人提出,产业政策不符合自由贸易的规则,比如国产化政策、外汇平衡政策等。我记得当时最后总结的时候,李岚清副总理讲了一句话‘这个政策是应对我们入世复关的一个政策’。”

  现在看来,1994年汽车产业政策的很多条款都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比如有一条是“不得以CKD散件和全套散件组装汽车”,这句话是李岚清副总理亲自写上去的,因为当时中国零部件工业很薄弱,汽车工业作为一个国家支柱产业,不可以变成一个装配厂,汽车不到40%的国产化率就不能组织生产。

  “不管怎样,现在看来,这项政策非常成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汽车工业从当时一个最令人担忧的产业,变成一个令人振奋的产业,我们的汽车生产量、出口量大幅增加,满足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张小虞说。

  再过几年就能看到两千万辆

  在研究制定八五计划的时候,一个银行的年轻人也参加了会议,他站起来对当时的国家计委副主任郝建秀说:“郝主任,如果我们这辈子买不上轿车就白活了!”这句话让张小虞记忆深刻。

  “现在,轿车从2万块钱到20万、30万、50万都有,多数人都可以买车了,这是许多老一辈中国汽车人没有想到的。当时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时候中国能生产一百万辆汽车,结果这个梦想在1992年终于实现了,许多老一辈汽车人都没有看到这一天。今年,终于能看到一千万辆了,终于能看到汽车工业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我心里很激动。我估计,再过几年,我们还能看到两千万辆的庆典。”张小虞感慨万千地对笔者说。

  从1968年进入汽车行业以来,张小虞所获荣誉无数,但他最珍惜的荣誉是去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全行业所表彰的一千个对汽车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这个奖项。“这个奖正好是我从一个岗位成长到慢慢退下来的一个纪念,我很珍惜。”

  从1978年进入政府机关从事参与汽车行业政策规划制定工作以来,张小虞有很多机会离开这个行业,作别的事情,但是他还是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下来,决定这辈子做好汽车这件事。

  “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大家都很喜欢、很珍惜,对我来说,汽车算一个。上世纪80年代,我们要发展汽车,一些从美国回来的人说,如果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买那么多汽车,全世界的石油都要用光了。当时我说,石油是人类共同的资源,美国人能用,中国人也能用。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想办法共同解决。中国人也要享受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财富,汽车就是这种财富的一个象征。我的梦想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买上自己的车。”张小虞说。(文/新浪汽车 范文清 赵焕)



  声明:新浪汽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范文清)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