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A6的前身
1999年,第一款全球同步生产的国产高档轿车——奥迪A6(C5)在长春一汽-大众下线
2009年8月,第50万辆奥迪A6L下线,这也是从一汽-大众工厂中驶出的第60万辆国产奥迪轿车。9月,奥迪全球规划最理想、管理最先进的总装车间将在一汽-大众园区内正式投产,使一汽大众晋级全球一流高档车制造基地之列。站在气势恢宏、布满高精尖设备的新总装车间内,人们很难想象,在10年前,一汽的硬件条件被德方部分反对者认为“一塌糊涂”,不配生产当时技术和工艺最先进的第五代奥迪A6。然而,面对巨大的反对压力,时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皮耶希却被时任一汽厂长耿昭杰的一句话打动了……
C1
故事:奥迪的赌注
上世纪90年代初,奥迪100在中国试水成功,使得当时仅有捷达一款产品的一汽-大众燃起了生产高档车的渴望。而当时,正在德国研发的奥迪全新产品A6(C5)似乎与这种渴望毫无关系。
为什么不生产当时在欧洲销量不错的成熟产品A6(C4)呢?当时A6(C4)正处于生命周期中段,如果引入一款“半代”车型,有限的数量则可能无法抵御极高的零部件国产化成本,而面临困境。因此,一汽-大众果断地作出抉择:跳过C4,直接争取正在研发阶段的奥迪A6(C5),实现与奥迪公司的同步生产。
然而,C5对于当时的奥迪品牌来说意义重大,容不得半点闪失。比起同在德国的两个高档竞争品牌,复兴不久的奥迪的品牌地位还不够稳固,对任何风险较大的决策都非常谨慎,绝不冒险。况且,C5采用的是当时全球顶尖的汽车技术和制造工艺,而一汽当时的硬件条件在一部分德方人员眼中可谓“一塌糊涂”,无法胜任生产这样一款前沿产品。
奥迪C2
面对德方的质疑,中方并未放弃。如果说,一汽的汽车狂人们能够以坚韧意志和满腔热忱实现了奥迪100的成功,完成了硬件实力和生产经验从无到有的第一次“跳级”,那么它就没有理由不相信,第二次飞跃会激发出自己更大的发展潜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奥迪100的成功和一汽人的执着,让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皮耶希看到了中国高档车市场的希望。在慕尼黑的一家餐馆里,当时的一汽厂长耿昭杰对皮耶希说:“你知道我不会轻易许诺。你看到的只是硬件条件,而我认为对于在一汽生产奥迪A6,一些看不到的东西更重要,那就是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把握和对生产高档车的不懈追求,奥迪100的成功就来源于此。”皮耶希下了赌注。
奥迪C3
1995年11月13日,一汽和大众汽车公司及奥迪公司三方在北京共同签署了有关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生产的合同。1999年秋天,中国第一款全球同步国产的高档轿车奥迪A6下线。
奥迪100 C4
十年过去,奥迪A6及后来的A6L不仅成为国内最成功的高档轿车,更以其充分的本土研发和严格的奥迪标准,树立了国产高档车生产和制造的典范,成为后来者追随的目标。
上一代奥迪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