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战国乱 国内车企重组风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 08:17  汽车007周报

  文/江昭融 李佳丽 卢芸

  北京时间2009年5月5日晚22点40分,用谷歌搜索“FIAT”,一共找到106,000,000条搜索结果,而搜“CHRYSLER”,总共有93,500,000条。两者相加接近两亿的数字,代表了全世界对这两家公司正在经历的一场破产重组案的关注。选择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对于注定要伤害到一大批劳动者的克莱斯勒而言,显得格外讽刺。而人们对这一点的漠视,或许是因为他们更关注的是:菲亚特将会怎样组建新的王朝。菲亚特通过控股克莱斯勒一举成为全球第六大汽车公司,而这个排名仅在两天之后就再次被改写——吃掉了通用汽车在欧洲的业务之后,菲亚特已经超过了通用和福特,成为仅次于丰田,与大众并驾齐驱的国际汽车巨头。这听上去似乎有些云里雾里,但这就是经济危机时代,产业重组缔造的奇迹。

  综述篇

  一夜“坐大”还是两手空空

  从上汽并购韩国双龙以来,重组在中国汽车业已不算陌生。塔塔收购捷豹陆虎、菲亚特收购克莱斯勒、保时捷与大众初步达成合作协议等热门重组事件一个个发生。一个企业接受重组,通常有几个原因,一是经营陷入困境,比如莲花、罗孚;二是解决企业结构型问题,甩掉包袱;三是谋求战略发展,比如上南合作、雷诺-日产联盟等。近年来,“重组”频繁涉及到一些世界汽车巨头,对传统的“六大三小”(“六大”指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丰田、大众、雷诺-日产;“三小”为本田、PSA、宝马)格局产生颠覆,或许可以这样判断:世界汽车业格局和重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关注的是,中国车企可以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通过重组收获些什么。

  从菲亚特对美国两家难兄难弟的重组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门道。

  首先是并购重组的目的。菲亚特对克莱斯勒的整体重组目的有二。第一,欧洲汽车自柴油车在美国败走麦城之后,进军北美的通道几乎被堵死。在这样的情况下,菲亚特通过获取本土大企业的股权,实际上换回了横渡大西洋的船票及遍布北美的渠道。第二,汽车产业从一开始的品牌无数,到如今的“六大三小”,现在看来似乎还是太多了,菲亚特借经济危机的时机,一下子把自己提升到三甲之列,可以说在新的整合伊始,占据了有利位置。

  其次,在重组手法上,菲亚特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玩味。对克莱斯勒的并购,菲亚特没有急于按美国人的希望进行庭外重组,而是一定要让美国政府通过破产保护法帮其解决掉劳工、债权人等负担。克莱斯勒最终以偿还债权人20亿美元现金脱身,这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而就这二十亿,还不用菲亚特自掏腰包。对于通用,菲亚特没有收购的把握,于是在其欧洲业务上采用了一刀切的办法,挖出块上等“五花肉”一口吃掉。通用的欧洲业务相对于其本土而言,牵涉到的债务、劳工和经销商合同问题更少,地域上又和菲亚特的大本营亚平宁半岛互补,经济文化上一脉相承,不容易产生排异反应。

  迄今为止,自主品牌展开的重组案例虽已难计数,但客观地讲,没有十分成功的海外并购案例出现。上汽重组双龙的尴尬收场已当成“典型”写进了中国汽车行业教科书。而在收购罗孚的案例上,虽然上汽如今已经逐渐进入正轨,但当时南汽与上汽之间有些赌气的竞购,造成的浪费显而易见。应该说,国内车企在企业重组并购方面的经验还远谈不上老道,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带来的机会,对于资本运作和营销尚显稚嫩的中国车企而言,可能早了一点。但是机会不会耐着性子等你,能否把握,如何把握,或许只在事到临头的一瞬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编辑:王延东)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