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安定
北京是个有着讲法制,讲人性化管理传统的城市,关于限制养狗,关于禁放烟花炮竹的规定,在出台之前,都在全体市民中间经过反复的讨论,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最后才通过人代会以立法的形式颁布。而日前“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试探,在遭到广泛质疑的背景下,竟在一夜之间以“每周少开一天车”这样看似倡议,实际是政府令的形式强制颁布。
这一政令是否有违刚刚实行的《物权法》,对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所拥有的,仅次于住房的第二大“物权”,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剥夺或侵犯?是否超越了《交通管理法》赋予地方政府对特殊情形的处置权限?舆论、百姓(网络给予了他们发言的机会)和专家纷纷质疑和争论。我希望,“每周少开一天车”早日回归一种人性化的提倡,结束强制化的“一刀切”,越快越好。
拥堵,曾是发展的契机
我们先来回顾历史。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纵有千条妙计,归根到底无非两条:一是“疏导”二是“堵截”。1996年,北京当时汽车保有量突破80万辆,私家车只有两万辆。一批专家纷纷献策,要求北京对汽车实行总量控制,推行单双号限行。当时北京市政当局很有眼光,最后没有采纳限行的蠢招,而是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大搞路网建设;二是确立了 “公交优先”的原则,尤其开始了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十年过去,北京的汽车保有量超过350万辆,交通拥堵再次严峻起来,但是总体来讲,如同大禹疏浚河道,引导洪水入海,交通拥堵状况,尤其极端的拥堵,实际上比十多年前大大改善。
如果我们把历史的记忆再往前翻到1983年,那年国庆节刚过,由于外地人口、车辆集中返京,市区主要路口出现爆堵。汽车排起几公里的长龙,通过一个路口往往要等十个红绿灯变换,高峰时公共汽车时速不足5公里。那时如果当局搞限行,阻力一定比今天小的多。所幸的是,北京以这次大拥堵为契机,拉开了城市路网建设的序幕。顺便说,当时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只有20多万辆。由此可见,20万的保有量;80万的保有量;350万的保有量都会出现拥堵。且不说北京汽车保有量还只有诸多国际大都市的一半。
保有量和拥堵是永远是一个不断寻找平衡的关系。我说过,拥堵是制约汽车在一个时间段里爆发性增长的最有效制约因素。搞单双号限行,实际上,是一种“堵”的思路,事倍功半。限行,在特定的短时间里,对治理拥堵很奏效,据此幻想限行搞成常态,以为获得灵丹妙药,大错特错。其实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因为对于汽车的刚性需求;因为一时“畅通”带来的希望,路面很快就会被新车的迅速增长所填满——到那时,每天350万辆汽车在街上,350万辆汽车停满北京大街小巷,楼前房后,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蓝天,出自排放的高标准
限行的另一大理由是为了北京的蓝天。我们一直追问,奥运会期间的单双号限行对蓝天的贡献度的量化指标到底是多少。是20%,还是80%,至今环保部门一直没有一个哪怕是笼统的回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0月6日至12日,单双号限行结束,“每周少开一天车”的规定尚未实行的这一周,北京上街的汽车再创高峰,倒是北京蓝天最透亮的一周。今天中央提倡树立科学发展观。汽车排放在污染蓝天的量化指标都没有,就下令限行,是不是有点太匆忙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