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代高尔夫挑战冰火之国(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3日 13:49  新浪汽车

  高尔夫是继甲壳虫之后,大众汽车最成功的产品。从1974年第一代高尔夫问世,累计生产了2600多万辆,成为全球最畅销不衰的紧凑型轿车。高尔夫三十多年的发展演变,正是以工程师文化为特征的大众对汽车技术心无旁骛追求的写照。在欧美,高尔夫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表现在既是面向百姓大众的;又受到不同阶层广泛的喜爱。

  在山顶会所的一辆高尔夫样车身上醒目地印着两个数字:28%和99克。在新车的技术追求方面,对于能源和环保这两项全球汽车业面临的世纪挑战,新高尔夫缴出了令人惊喜的答卷。有4款1.4升汽油机装备新高尔夫,功率最大的一款TSI发动机功率高达118 千瓦(160马力),超过国际上众多著名品牌在用的2.0升发动机。第五代高尔夫的动力系统就已经打破了日本车节能的神话,然而新高尔夫的动力总成靠新技术使油耗进一步降低了28%,远远超越了所有竞争对手;而最清洁的一款柴油车型,每百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仅仅为99克,大大低于欧盟最苛刻的,且在2012年才需达到的目标。

  第六代高尔夫的外型继承了朴实凝练的高尔夫基因,增添了全新的时尚元素,缝隙的精准提高到汽车业的极致,内饰无论材料触感、视觉感受,还是氛围格调令人赏心悦目。防噪新技术的运用,使新高尔夫成为一款最安静的A级车。

  大众品牌在欧洲的价格比同级别车型高5%到10%,已经为消费者所接受,除了前面提到的高级配置,自动泊车系统(无须驾驶员操控方向盘,15秒内就能自动停进路边一个狭窄的车位!);自动巡航系统;七个安全气囊;8秒钟0到100公里的提速;技术至上的新高尔夫早已不能以一辆普通的紧凑型A级车看待,如果有一天引进中国,但愿不要为了降低价格而大减配置才好。

  3 中国开发也要达到大众全球标准

  在雷克雅未克,大众汽车集团总裁文德恩博士还专门和中国记者共进午餐,回答了我们的提问并进行了交谈。

  大众汽车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让中国人民更加了解了大众品牌,奥运会之后大众汽车在中国有什么样的新打算?我问道。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大众,奥迪和斯柯达品牌在中国能够有更加稳定的地位。文登恩说,我们会根据中国市场情况,打造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比如,以前我们有奥迪A6的加长版,将来我们也会在中国投放加长的奥迪A4。我知道很多的中国消费者喜欢买比较大,比较宽敞的车,以方便后排乘客乘坐,所以,类似加长加大的想法也会用在其他车型上。

  (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样的看法,大众汽车刚进中国的时候情形确实如此。但是目前在中国85%以上都是私家车,青年人钟情小型化车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长加大并不适用多数车型。)

  文德恩说:我们也非常重视先进技术在中国的推广,目前在中国建立的发动机厂,已经推出了TSI发动机,接下来我们也将在中国生产最先进的DSG变速箱。

  我们还将继续加强与中国合作伙伴在研发方面的合作,提高研发能力。今年在中国发布的新宝来和LAVIDA朗逸都是合资企业自主研发方面的突出体现,为此我感到非常骄傲。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类似计划和项目。共同研发的产品投产之前都通过了全面测试, LAVIDA朗逸和新宝来与其他大众车型一样,都在寒冷的芬兰,炎热的南非进行过试车,以保证符合大众汽车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对大众汽车来说,中国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今年我们在中国的目标销量是要达到100万量,从这一点来看,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们对中国与德国,持有同样的认真态度。

  我有些直言不讳地说,半年前的北京车展期间,您曾说过大众的对手是丰田。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评论,如果说技术和营销是两个车轮,技术无异是大众的长项,但在营销方面比起丰田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方面大众打算如何加强?

  文德恩说:我同意你的看法,大众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追求一直超越丰田,但是在营销方面还需要努力。我们的两个合资厂,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都有着不同的销售途径,如果想统一销售渠道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会尽力去加强并改进现状。我们对迈腾和明锐的销量不大满意,我们会做进一步的市场调查和研究,是营销问题还是产品问题,我想,研究结果出来后马上会采取应对措施。

  营销方面,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到2018年,大众在在华销量要达到200万辆。我个人的目标是要让所有在中国生产的车辆都要达到在欧洲大众全球质量标准。将来新一代高尔夫的内饰将成为大众在中国内饰的质量标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二马)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大众品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