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倡议官员们“每周乘一天公交车”(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0日 08:53  新浪汽车

  国际和中国汽车业在近年来应对节能环保,尤其是应对尾气排放加剧的温室效应却是大有作为。尽管中国汽车的年产量从1978年的20万辆,到今年有望达到1000万辆,但是通过各种国际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排放污染已经降低了98%以上。随着混合动力、电动车、氢燃料车等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成熟,汽车将和尾气污染彻底告别。

  发达国家所有大都市,都有比北京更加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除了美国最苛刻加州的标准;欧盟的欧4、欧5标准;日本也将出台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高于全国其他城市的严厉排放标准。在瑞士,汽车不允许怠速停车开着空调等人,因为怠速时排放远远高于正常行驶,停车必须熄火,违者罚款。为了北京的蓝天,这些科学而有些苛刻的办法虽说难度不小,但都值得学。我多次请教国外专家,有没有搞过限行,斩钉截铁的回答,都是在全世界从来没有,因为那样将触犯人民的基本权益。

  “公交优先”不是打压私车的棍子

  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交优先”在中国已经提出了十多年了。推行的好不好?老实说,并不太好。轨道交通太花钱,每公里的造价动辄数以亿计;从进度上说,也要待以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发达国家城市轨道交通搞了一百多年,城市公交对百姓出行的分担率高达70%左右,而北京轨道交通是进展最快的了,加上公共汽车,对百姓出行的分担率也才30%左右。解决北京交通拥堵,减少排放,要靠“公交优先”。这个“优先”首先是政府要下真功夫,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这个“优先”,是对比某些城市的“形象工程”、“政府大楼”建设的优先,而不是作为限制打压私家车的棍子。

  私家车一方面是老百姓行出行现代化选择的权力,一方面是对政府提升公交分担率压力的一种解脱。一部分百姓自掏腰包买车,向政府缴纳税费,多好的事情!不鼓励反而限制,岂非咄咄怪事。这如同这两年政府优先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绝不会限制一部分老百姓去买商品房一样。如果那样,干脆回到政府包揽全部市民住房和出行的计划经济时代才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告诉我们,那样作国家扛不起,即使国家包下来,也只能是三代挤住一间房,出行时在地铁和公共汽车上挤成“照片儿”。

  因此建议市政当局埋头苦干地优先发展公交,切实在三五年里把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起来,提供舒适通畅的公交乘用环境;发展卫星城;再把城乡结合部的私家车和公交车的换乘站、停车场建好,给人民一个选择,那时候自己开车进入市中心的人必然会减少。

  “少开一天车”,提倡好,还是强制好

  城市交通管理,考验着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水平。每周限行一天,为了公平,还要“人性化”地每月倒一次尾号对应的限行日,交管部门还要投入警力和高科技手段监控,真辛苦啊。一位德国籍朋友告诉我,前年德国办世界杯,全欧洲的人都来看,大多是开车来,但是没有限行和管制。官方开动电台、互联网,用23种各国语言实时报告路面交通实况,积极疏导交通,几百万辆汽车涌到一两个城市里,并没有大的拥堵,管理部门水平高,驾车者的素质高。让我们这样“发展中的汽车大国”不服不行。

  回过头再说说“每周少开一天车”,如果作为一个口号,一个公益提倡该多好啊。有些离工作地点近的,搭乘公交方便的私家车主,自愿每周少开三天车也未必;住燕郊,住大兴,住亦庄,离了私家车上班太困难的,天天开车也该体谅,和谐社会嘛。

  何必“一刀切”?又有个“每年限制10万辆新车上牌”传言满天飞,官方既不辟谣,也不认可,坐看消费者、汽车厂商、经销商急得鸡飞狗跳。让人无语。

  布隆伯格,一个美国亿万富翁,当了纽约市长,每天乘坐地铁去市政府上班。作为百姓的一员,我倡议,请诸位推动“每周少开一天车”成为法令的交通和环保官员们“每周坐一天地铁或公交”,获得一点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