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汽车讯 上海大众是一个活着的标本,从这个筹划于70年代末,始建于80年代初的中国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的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中国改革开放这30年所走过的每一步。
无法想象上海大众当初的艰难与困苦,正如当初的上海大众创业者们和中央决策者们无法想象上海大众今日的发展一样。从连零部件国产化都艰难万分的80年代,到能够自主研发朗逸的现在,上海大众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也正是上海大众对中国汽车业的启蒙,促成了一个完善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的建立,使得后来者们的进入得到极大助力。
当然,我们并不能把它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都铺陈开来,但我们可以从上海大众自己的讲述中的点点滴滴里,去理解它与中国汽车业成长的联系,甚至,从中看到中国这30年的影子。
2007年,时任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刘坚接到新任命,接任上海大众总经理。刘坚在1986年便进入上海大众,任职产品工程部试验、电器领域,他曾参与负责了初步证明上海大众研发实力的桑塔纳3000的部份开发工作,和帕萨特B5、POLO的零部件国产化工作。就上海大众的发展史来说,其可谓见证者。同时,也是上海大众光荣历史的继往开来者。
新浪汽车有幸邀请到上海大众总经理刘坚做客,并请他讲述了上海大众的往事以及未来的走势。以下为访谈整理实录:
上海大众研发实力“三级跳”
上海大众成立至今已有24个年头,在成立之始,中国政府对上海大众充满了强烈的期望,希望能够通过上海大众引进先进汽车生产技术,能够大量生产汽车以代替进口,节省大笔外汇,同时培育中国汽车工业。因此,对技术的内化和零部件的国产成为上海大众必须关注的要点。
但是成立之初,因中国汽车工业基础的薄弱,急切之间,上海大众尚不能如成人般奔跑,甚至行走。此阶段,上海大众主要是引进技术,并且要把桑塔纳这第一个车型的国产化率大幅提高,以节省外汇。
这个时候,上海大众开始汇集各方力量,着重对技术引进,并消化吸收。同时,上海大众还改造了上海汽车工业原来的零部件体系的管理、设备、人才,生产能够符合桑塔纳技术水平的零部件。
由于上海汽车工业原来是为卡车配套为主,并且水平要落后世界水平30年左右,因此,上海大众当初所面对的艰苦可想而知。
在熬过刚开始的艰难开头后,上海大众终于在80年代后期在零部件配套领域大大地向前走了一步,达到了31%的国产化率。在这个数字下面,一个完整的零部件体系正在上海形成规模,成为了上海大众,甚至全国汽车工业日后发展的基础。可谓惠泽长远。
在零部件国产化取得大幅进展后,上海大众又进入了联合开发的新阶段。在此阶段,上海大众认识到必须要为中国市场开发出适合的产品,并且希望能以此延长之前产品的生命力。于是,上海大众联合德国大众开始了联合开发的阶段。
联合开发的具体车型的选择上,上海大众将目光放在了桑塔纳和帕萨特轿车上。在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分析后,上海大众对桑塔纳和帕萨特进行了改造,加长了整车,优化了部分造型元素,根据中国实际使用条件和道路情况,对发动机、底盘、电器装备等进行了适应性开发。
这个阶段可谓宝贵,上海大众在此之前于管理、人才、生产等领域的诸多积累,通过这两款车的市场成功显现了出来,开发能力也得到磨练和印证。由此,上海大众向大众本部证明了自己,而可以在大众全球体系中担负更重要的任务,处于更重要的位置。
比联合开发更重要的位置,无疑就是自主开发。从桑塔纳3000项目起,上海大众开始了自主开发的探索,在这个阶段中,上海大众成功完成了PASSAT领驭和POLO劲情、劲取的开发工作。在2006年,上海大众推出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本土开发概念车NEEZA,在全球范围内都获得了良好反响。而今年推出的LAVIDA朗逸,就是上海大众首款全新自主研发的量产车。
在如此成绩的证明下,德国大众开始逐步将上海大众列入大众全球研发网络,担负为全球开发新车型的任务。由此可见,上海大众开发能力的进步可谓明显。
现在,上海大众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积累后,在硬件方面已经拥有了装备先进、具有国际化水准的技术中心和轿车专业试车场;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支经验在国内来说可谓丰富的开发团队。
软件方面,借鉴了德国大众开发流程后,上海大众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了一整套市场调研和产品规划、造型、总布置、模拟计算、结构设计、试制、试验认可的开发流程。
目前上海大众在轿车整车开发的各个环节上已具备了自主开发所必须的能力,形成了包括车身自主开发,发动机、底盘、电子电器匹配开发的整车自主开发能力。
文 梁蒙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