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合资公司正逐渐变为跨国公司的附庸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9日 02:39  汽车商业评论

    合资公司正逐渐变为跨国公司的附庸

  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以乘用车为例,合资品牌占有率高达60%以上,合资公司在中国汽车产业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随着跨国公司联手合资公司推出自主品牌计划,一种变相的“开放论”正在弥漫中国车企。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合资合作以及利用外资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中国汽车产业引进外资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发展自主品牌。甚至有人寄希望于主流合资公司能够通过所谓的“自主品牌”来改变中国汽车产业二十年来的“技术空心化”问题。

  在汽车产业的内外争论中,在政府关于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战略的多变态度中,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曾多次不自觉地转向了巴西模式。且不说巴西模式当初的发展环境与中国现在的发展环境有多大差别,单看巴西模式的今天就可以知道我们明天的结局。一没有自主创新,二没有自主品牌,三没有自主的产业体系,这样一个“三无”产业当然没有独立存活的理由。

  目前,由于中资产业资本的金融化和民族资本的边缘化,中资已失去了合资公司的掌控权,合资公司的决策权、经营权、分配权和发展权都受到外资的严重侵蚀。对中资而言,这是一种严重的权益“空心化”。由于国产化率要求和发动机股比限制取消,服务和贸易领域政策的放松,跨国公司不仅加强了对整车和零部件利润的控制,而且已由“制造型”控制转向“制造+服务型”双重控制。合资公司正逐步变成跨国公司的附庸。

  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做到了开放,却没有很好地自主;做到了合作,却没有很好地学习;做到了自主,却没有很好地创新。

  撇开积极的一面,合资公司实质上一直扮演着跨国公司的八大“平台”。一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生产资质平台;二是外资非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推销平台;三是替外资承担“销地产”战略而产生的工厂投资风险平台;四是外资享用中国廉价资源的平台;五是外资的政府公关和税收优惠平台;六是消灭中资品牌的平台;七是推广外资品牌的平台;八是承担外资品牌缺陷召回和质量索赔责任的平台。

  在此平台上可能诞生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吗?显然不能。

(编辑:王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