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现在中国很多媒体,包括科技部的官员都认为,我们30年来汽车业对外开放“市场换技术政策”是彻底的失败。说我们把市场让出去了,但是没有换来技术。实际上从丰田的情况看,除了刚才说的日野变速箱项目外,我的印象中首先是夏利,之后是威姿、威乐,在沈阳还有金杯,到现在最近的一次红旗HQ3,丰田这种整车技术转让的数量很多。除了丰田,还有奥迪100的技术转让等等。也就是说实际上已经换来了技术。但人们说,中方没有消化好这些技术,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您怎么看?
服部:确实有消化这些技术的问题,但是不能忘了当时引进这些技术时中国的基本条件。开始的时候中国整个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的基础都很薄弱,连生产合格的汽车零部件都相当困难,汽车企业的设备也很落后,人才、资金都严重缺乏。后来,市场发展了,企业积累了实力,消化技术的能力就提高了,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比如,1984年我们转让了大发车型的技术,天津开始生产夏利等,现在天津的威姿和威乐是民族品牌,也是我们的技术,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威姿和威乐的质量,从生产工艺各方面,已经和丰田比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这是很大的进步。
当然也有问题,主要是需要有一个很好的销售网络、售后服务体制,因为国有企业传统的一些体制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没有理解卖车比造车还难。我想今后我们的合作伙伴在这方面能够更加努力,脚踏实地的把销售网络、售后服务这些体制健全起来。因为产品是好,性能也没问题,性价比也没问题,为什么销售不出去?
《国际商报》:还有一个问题,国产化的问题。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大众的国产化主要是改造中国的老企业,而且很多很小的企业,他们对整个带动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提高了这些企业的生产和研发的水平。但是丰田是另一种,丰田的很多零部件供应商都是从日本来的,对提升中国土生土长的企业没有什么贡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服部:我想不是这样的。从国产化的记录上,我们虽然是合资晚一些,进度要比欧美的厂家快得多,而且国产化比例比他们要高。而且我们也不是全部都是独资,把日本的供应商带来,都是以合资的方式,是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在做,也有中国本土的供应商,一起培养,这样才能带动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现在相对的具有竞争能力的(零部件企业),无论是质量也好,成本也好,还是日企,还有一些台商,相对的比欧美供应商有竞争能力。所以现在和日本厂家合作的,从经济效益来讲,相对的比欧美合作厂家效益高。这说明什么?如果零部件厂家没有竞争能力,组装起来的车子它也不会有竞争能力。
不要看现象,要看本质的问题,谁有竞争能力?为什么没有竞争能力?国产化跟不上,技术转让跟不上,没有竞争能力。盈利不是车子卖得高我们才赚钱,都是市场来决定价格。当然欧美的厂家也在做同样的努力,但相对的来讲,文化背景也好,历史背景,还有地理位置各方面,日本、韩国的企业在这方面的合作上有有利的因素,毕竟物流方面离中国也近,文化也相近,交流的历史也比较长。现在,包括在上海周边的供给大众零部件的,不都是德国的,很多也是日企的。当然,他们(大众)系统的零部件也是在中国扎扎实实做的,不是说日资企业全部都用日本的供应商,只要有竞争能力,只要产品的质量、性能、成本、交货期有竞争力的话,美国的零部件厂家,德国的零部件厂家,韩国的零部件厂家我们也采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