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新款C级车上市前,奔驰(中国)的人问我,上市仪式该怎么搞?我回答,一定要突出中国合作伙伴的地位和作用。
事实说明,奔驰方面就是这么想的。就在新C级车上市前,奔驰的合作伙伴、北京汽车控股公司董事长徐和谊在北京对记者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奔驰在中国有了变化。
将2000辆新C级车拿到中国投放,为明年初合资生产作铺垫的主意是徐和谊提出来的,奔驰方面能够同意确实出人意料。一是新C级奔驰刚刚投放全球市场,本身货源就紧缺,却一下拿出2000辆到中国,并且参考明年合资生产定价的确不易;二是2000辆车的销售不同以往进口车的销售办法,由中外双方共同成立小组,从品牌策划、营销投放,到广告宣传统一运作,完全将这2000辆车的销售当作合资企业明年生产销售的铺垫,这种合作方式从未有过;三是一款新车在海外合资企业中实现同步生产,在奔驰公司更是史无前例的事。
奔驰的变化是明显的,近乎180度大转弯。过去,不少跟奔驰方面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们太固执、太傲慢。而那天在北京的见面会上,当徐和谊走进会议室,戴姆勒东北亚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立新停止了与记者的交流,将刚才谈话的内容对徐又复述了一遍。华立新的这个举动给我印象很深。
徐和谊很有感触地说,华立新的前任很固执,非常难打交道。“华上任后,我们两人合作‘很爽’,他从不‘玩虚的’,也不以大牌欺人。不仅尊重中方意见,也经常主动与政府部门汇报沟通,听取意见。”
徐和谊的话说出了奔驰在中国的变化。记得两年前,北京奔驰刚刚成立的时候,就有领导跟我打招呼,不要急于宣传奔驰的合资合作。“他们在中国还没有一次成功的合作。”说白了,奔驰在中国缺乏合作的诚意。而事实上,北京奔驰在前两年不温不火的状态,再次印证了人们对它的看法。
我曾经说过,奔驰这样的大牌子在中国卖不好绝对是不可能,也是不可以的事,但结果就发生了。原因不在乎车本身,而要从车以外的问题去找。这点,同属大牌子的宝马公司就是个例子。华晨宝马合资初期,宝马方面也坚持认为自己是世界著名品牌,无须中国本土化的解读,结果合资企业的发展遇到了问题。现任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史登科的到来,是宝马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标志。如今再说宝马,不仅在中国的销量大增,而且宝马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史登科的“善于倾听,一切从中国市场特点出发”的处事风格,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最近,宝马在中国开始征集表述其社会责任感的口号,明显表露出宝马还在努力拉近与中国文化的距离。
巧合的是,与华立新、徐和谊的交流安排在北京京城俱乐部,当年史登科刚上任时,我就在这里和他交流过宝马品牌的中国文化解读问题。因此,与华立新的交流,让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可能是奔驰的史登科。
一切迹象都在表明,奔驰在回归。我之所以称之为回归,就在于如今奔驰没有理由不在中国获得成功。奔驰方面也看到了这种成功的动力和时机。华立新说,动力是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需要奔驰制订出一个好的战略。时机是戴-克分家,蔡澈接替施伦普,还有中国合作伙伴的管理层发生了变化,奔驰总部对新的管理层评价很高,信任度也很高。但我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高档豪华车市场在中国发展很快,不仅宝马、奥迪已抢得先机,而且像雷克萨斯、沃尔沃等品牌也开始脱颖而出,并且这些企业都纷纷制订出了未来几年在中国的市场计划。奔驰如果再不改变,未来中国的高档豪华车市场上,将会出现奔驰品牌与市场份额不相称的尴尬局面。看到利益而没有抓住,奔驰不想承受这样的失败。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奔驰回归,今天的变化只是个开始,未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未来的规划问题,比如营销网络的完全合并问题,比如国产化的推进问题......当然,对合作中方来说也存在着挑战,2000辆C级车,要政策给政策,要条件给条件,如果卖不好,或者说没有起到为明年国产铺路的作用,奔驰方面也许还会变回去。好在一切都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吴迎秋)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