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车市异常诡秘。短短一个月内,有近50种车型降价;同样在这个月内,也有40多种车型价格不降反升。经历长达10个多月的持续委靡后,汽车市场价格风向标呈现出飘忽不定的离奇景象,待购已久的消费者也并没有迎来价格进一步探底的期待局面。车市究竟怎么了?
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发现车价上涨逆流背后的玄机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非市场因素搅局,由非正常的供需矛盾所致。对此,有关专家判断,车价上涨将只限于局部范围,且难以持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仍将加剧,价格大势整体而言仍将走低,但降幅可能放缓,而且局部市场较前期可能更为复杂。
进口车反攻 国产车助阵
从今年1月起进口汽车取消许可证和配额,进口关税也小幅下调,按理价格应该往下走。然而,记者从北京亚运村车市了解到,从2005年1月底开始,部分进口车价格就开始抬头,至3月时已扩散至近20款车型,宝马、奔驰、奥迪等高档车型充当领头羊,涨幅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而从王府井名车港得到的消息是,有单个车型的涨幅甚至突破了10万元。
网上车市的数据显示,其监控的300多款进口车中已有40多款车型价格不同程度上涨。在北京地区,德国宝马X5 4.4i涨至94.5万元、宝马745Li报价115万元,德国奥迪A6 2.4也涨至73.5万元;日产风度2.0从27万元涨至30万元,奇骏从29万元上涨到32万元;而丰田佳美2.4标准型则由年前的28万元蹿回33万元。此外,VOLVO、陆虎、现代旗下的多款车型也不同程度上涨。
不仅进口车年后涨价,不少国产车也纷纷提价。新款雅阁、新款奥迪A6涨幅从数千元到几万元;而一些老款车型在改外观及配置后,价格也纷纷上调。如老款的别克赛欧最低价曾跌至6万左右,而新的雪佛兰新赛欧最低售价为6.88万元;老款千里马2004年年底最低价为6.38万元,而新千里马的最低价为6.98万元。在杭州地区,丰田花冠GLX-i自动挡、一汽宝来1.6L基本型、高尔夫1.6L基本型等车型也都出现了数千元到上万元的涨幅。
日前,一向以价格杀手面貌出现的李书福也放出风来,原材料价格上涨扛不住了,经济型轿车也要涨价。
“兔子尾巴”被谁拉长了
在车市萎靡、关税下调、进口配额被取消的情况下,进口车价格为何能逆势上涨?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总经理苏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涨价不是由市场主导,而是非市场因素所致。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后,“落地完税政策”究竟何时执行大家心里没谱,很多经销商不敢贸然进车,导致供需求矛盾畸形放大,从而拉高了车价。
业务涉及天津港保税区的宏达汽车贸易公司经理肖女士告诉记者,按“落地完税政策”的规定,进口车到港7天内就必须纳税报关提车,经营成本和风险大大提高,但这一政策何时执行到现在也不明朗。去年年底时进口车市场极其委靡,再加上政策不明,很多人不敢对外下单订车,结果一些胆子大的订了车的经销商反而赌赢了,由于进来的车偏少,2005年2月后价格不断走高,他们狠赚了一把。
据统计今年前2个月大连保税区共进口汽车2254辆价值6875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3.7%和25.6%;而黄埔口岸汽车整车进口量为1071辆,价值3014万美元,同比下降79.9%和75.8%。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我国汽车进口1.4万辆,同比下降59.2%。
肖女士说,下一阶段车价是否还会涨?如果心存犹豫的人又占多数的话,那么进来的量还是不会大幅增加,敢赌的人又可能要赢,这就是矛盾和风险。
而苏晖告诉记者,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政策要求,进口车经销商首先要取得外国汽车厂家的品牌经营授权书才能开展进口车业务,实际是《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提前实施,很多原来做进口车业务的经销商被堵在了门外,这样由于量小则必然拉高车价。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可证死灰复燃。新换发的《自动进口许可证》上注明了具体车型,而原来的许可证则没有,一些手上有去年年底前到港的积压车的经销商按照新的要求无法办理《自动进口许可证》于是开始哄抢数量极为有限的老许可证,从最初的几千元炒到七、八万元,直接拉动了进口车价格。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总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对记者表示,汇率影响也是一个直接因素。从去年年中以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不断上涨,欧系车在欧洲造车用的是欧元,而卖车后收回的却大多是美元,汇率上涨后,将拿到美元再兑换成欧元,大大增加了造车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同样,美元的贬值对日系车也造成价格上涨压力。
苏晖分析,进口车价上涨由于是非市场因素所致,所以难以持久,随着市场进一步明朗及明年关税进一步下调的影响,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仍将加剧,价格大势整体而言仍将走低。
国产车“起哄”为哪般
据中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5年2月全国汽车产销33.28万辆和31.86万辆,分别比上月下降18.18%和13.08%,同比分别下降23.07%和26.26%。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1.5%。34家主要汽车企业中,有10家利润下降,13家亏损。
产销量及利润不断下滑的情况下,不降价促销反而提价,是否是厂家的压产保价举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不排除这种可能,起码从新车投放来说,投放量是相当小的,如广本不少车型提价数千元至上万元,与其安排的整体供应量有限有关。
一位国产车经销商介绍,去年年底为了消化库存,价格战打得太厉害,不少厂家已经亏损,很多经销商也是赔本赚吆喝,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大家形成了一定的默契:能提就提,能不降尽量不降。
贾新光认为,涨价的直接原因还和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有关。去年年底,宝钢集团与世界最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及澳大利亚Hamersley铁矿公司达成今年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协议后,今年3月,宝钢和武钢等几大钢铁厂又宣布每吨钢材出厂价上调300元~400元。一般轿车钢铁材料占总重的60%-70%,如此大规模提价,轿车成本也将上浮几百元或近千元不等。一些小的经微型车厂确实可能扛不住了。
另一个原因是新政策增加了部分厂家及经销商成本。4月1日,《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和《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正式执行。新零部件办法规定,整车特征的进口汽车零部件按照整体税率征税,这就增加了许多靠CKD方式生存的企业的生产成本。
而品牌销售办法的执行,又提高了许多最终要退出的经销商最后博一把的预期。据了解,目前全国3万多家经销商只有2000多家取得了厂家品牌经营授权,虽然到11月份还有一段过渡期,但很多都可能面临淘汰。
贾新光分析,虽然整体来说车价还是要走低,但较以前可能要复杂一些,一方面是重型卡车价格在不断上涨;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可能要压迫一些经微型轿车涨价。
真正降价空间仍然较大的还是中高档轿车,少数车型热销也扛不住整体走低的大势;此外,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对大排量轿车的消费选择必然产生影响,而大排量又往往集中在中高档车,所以目前的车市“疑云”只是暂时的,很快还是要比拼看谁降得快,时机拿得准。(本报记者 曾业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