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星期前,笔者针对一些汽车企业过度偏重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市场,忽视其他市场的倾向,建议汽车企业要树立全面市场观,呼吁汽车企业重视一般省会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市场。
这一观点抛出之后,笔者接到不少热心读者的电话,多数表示赞同,少数提出疑问。赞同给笔者以信心和鼓舞,疑问使笔者有了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动力和方向。就在此时,笔者在与本报同事讨论有关问题时发现,中国汽车业市场观不全面的问题不但企业存在,社会上的相关方面也存在,并且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思路上的偏差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国家正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我们的一些汽车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也开始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有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去年我国汽车出口呈现迅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87%,其中轿车增长最快。可是,也不知道为什么从一些方面刮来了一股“风”,大谈特谈中国汽车企业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时机还不成熟,国内市场还没完全做到位。如此云云,理论一大套,名词一大堆,观点“独特”另类,还真能把头脑不十分清醒的决策者“忽悠”晕了。
汽车行业的一些事,琢磨起来真是有味道。早些时候,我们在自主开发上多少有点儿被外国人兜售的所谓“常规”给蒙了,丧失了许多机遇。现在,我们的汽车企业刚开始有了自信,准备冲向“大海”,可又来了一些所谓的“明白人”、理论家,猛往汽车企业的决策者头上泼凉水,大造“走出去”不利的舆论。舆论上的混乱,容易导致思路上的摇摆,这种情况在汽车业已经出现过多次。人生要走好关键的几步,企业的发展也一样,要在关键时候作出正确的抉择。
纵观基业长青企业的市场观,几乎都是国际化经营的。在世界经济已经高度融合、高度联系、高度协同的今天,一个国家的产业除了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这种状况外,还要努力成为其中能够起到重大作用的因子。做不到这一点,在世界产业格局中就不会有地位,也不会有作为,甚至还会有生存问题。我们汽车产业现在面对着一个庞大的成长性市场,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都是良好的。市场的竞争虽然日益激烈,但基本上还算衣食无忧,有的还锦衣玉食。这样的境况最容易让人满足、沉睡甚至昏聩。有些事就是既得其利又受其害。国内汽车市场好,一方面使我们大获其利;另一方面也可能缠住我们“走出去”的手脚。
冷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许多企业的决策者经常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员工,可在确定思路、进行决策时却未必能够身体力行。沉湎于良辰美景,流连于风和日丽,幸福和愉悦的感觉有时也会遮住锐利的双眼,搅乱智慧的头脑。我们的市场观之所以不全面、不高远、不大气,除了缺少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刻领会以外,还因为没有树立起国际化竞争、国际化经营、国际化发展的观念。笔者的判断可能偏颇,但良苦用心是想通过提出一些问号、作出一些预警、发一些感慨,启发我们汽车业的决策者。
笔者感到,一个国家的汽车业如果不在世界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额、产生重大的影响,它既成不了制造大国,更成不了制造强国;一个汽车企业如果不坚定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国际化发展,就是最大的危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如果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犹豫、摇摆、放弃,必然会酿成大错。
抉择是艰难的,需要理性也需要激情。在确立市场观的问题上也是这样
李庆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