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苗苗车评:期望中国汽车业的明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09:35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采访“两会”,有许多令人鼓舞的收获,譬如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温总理的这句话,讲得朴实亲切,伸手可及,既可让人感受到祖国脉搏的强劲跳动,又可让人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明天”。然而,从汽车传媒的视角关注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在与未来,“明天”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邵奇惠同志年前曾在“广州论坛”上向汽车业界的同行们发出呼吁:“万万不能因为这几年的超速发展所带来的成绩而自我陶醉。”邵老的这番苦心显然是在为我国汽车工业今天的“虚火上升”而忧虑明天的“疖子”出头。

  从表面上看,我国汽车工业和市场这几年的确挺火,无论是汽车制造还是汽车消费,排序都在一路攀升。但是,这些表象并不能证明我们已是一个汽车大国,用专家的话说,我国目前整车制造只“相当于美国汽车工业1924年的水平”。

  邵老说,目前普遍存在的盲目、自负、浮躁和短视等现象,都将严重阻碍我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没有一套合理的目标构架描绘我国汽车产业的明天”更是关键中的关键。他认为,近几年的“超速发展”虽然给我们带来过莫大的喜悦和不菲的利润,却是“以局部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今后汽车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关键取决于政府主管部门能否有效地解决“汽车产业新兴的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邵老的见解也是我国汽车业内有识之士们的一种普遍共识。

  应该承认,我国汽车工业主管部门在管理上的滞后,不仅与整个国家改革的步伐难以合拍,在职能体现和权力运作上也表现出了“执政能力的不足”。用邵老的话说就是,他们“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汽车审批或其他行政审批上,面对汽车发展产业相关的问题关注不够。行业主管部门,在安全、节能、环保、防盗等周期性指标方面缺少可行的规划。有些规定和办法显得很被动,缺乏前瞻性,科学性,使企业无所适从”,“汽车产业的法制化进程也远远落后于汽车产品的发展”。

  温总理在谈到2005年工作总体部署时说,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在我看来,温总理的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汽车行业的主管部门,因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等职责,不是哪个企业所能够接受的“订单”;像解决好“汽车产业新兴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制定出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国际准则的相应标准”一类的事,也非一汽、东风、上汽或长安的哪个老总能够拍得了板的,只有政府主管部门才有“统领”的资格和权力。较为形象的比喻是,与汽车工业相关的政府部门,是中国汽车工业能否拥有美好明天答卷的惟一“考生”,“考官”则是汽车工业的近百万从业人员和广大消费者。

  “为了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该认真地研究如何领导好汽车这门新兴产业的重要课题”,这是邵老的原话,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在行,因为邵老不仅是一位在机械制造业摸爬滚打了大半生的“老机械”,也是一位但任过很多重要职务的政府高官,无论是从专家的角度,还是从领导的角度,他都有发言权。

  随着官员问责制的“现身”,汽车工业主管部门的体制改革和作风转变,应该是一件指日可待之事了。如果继续无视中国汽车工业像“没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姑息类似“燃油税”等事关亿万消费者切身利益的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失职”行为,那些失职的官员们,虽然不属于腐败分子,恐怕离乌纱落地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

  当然,中国汽车工业的明天如何,是一件事关全民的宏大事业。除了行业主管部门和官员们应该担起相应的职责外,汽车业内的各路英豪和业外的广大消费者,也应该找准自身定位,为了明天,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开始,踏实做事,认真造车,放心买车,共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献策出力,为迎接一个美好的明天而携手前行。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