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显著。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和自主品牌,无疑是失去了脊梁。改变这种状况,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工业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当前,跨国公司和洋品牌主导我国汽车工业格局的局面已经形成。国内几大汽车企业全部与跨国公司合资,在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建设方面成效甚微。几家中小汽车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包围中,左冲右突地强挺自主品牌,但仅凭他们自己的绵薄之力,处境十分艰难。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偏离,表现为有关部门对形势缺乏清晰的认识。首先是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目标认识不够清晰;其次是不十分清楚需要通过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来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够,以引进方式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式;第三是对跨国公司的战略研究不透,对其本性估计不足,不明确与跨国公司合作应该坚持什么、掌控什么。
第二是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只偏重于经营业绩的考核,没有考核某个企业是不是进行了自主开发。企业必然是跟着政策走,怎么快怎么干,怎样风险小怎么干。许多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也就干3~5年,当然是选择风险小、见效快的道路了。搞自主研发见效慢、风险又大,在目前这种管理思路和考核体系下,国有企业很难有自主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两大后果:一是使当初的“三大”、“三小”几乎完全“失守”,跨国公司迅速控制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二是放弃了对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实质性支持与保护,错误地设计了一个所谓自由竞争的环境,让坚持自主品牌的弱小企业,以薄弱的研发力量和尚未成名的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对垒,导致了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艰难处境,使中国汽车工业面临技术空心化和自主品牌消失的危险。
由此可见,指责几个大汽车企业不搞自主开发、不发展自主品牌并没有多少道理。问题的关键不在企业,而是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
自主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被人们认可的品牌,更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长时间的打造。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处于洋品牌的包围之中,要培养出成熟的自主品牌,无疑将付出更多的努力,更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如果宏观政策环境不好,仅凭企业自身的打拼,前途太渺茫了。可是,直至最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出台,我们仍看不到有关方面对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有力保护和支持。
因此,谈论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当务之急是尽快调整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只有完成了行业战略的调整,相关主管部门真正管理到位、支持到位,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春天才可能到来。现在,“两会”正在召开,如果“调整汽车工业发展战略”能够得到更多代表、委员的关注,实乃中国汽车工业之大幸。(战绩和)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