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适合家庭市场空间大 国产MPV谋求更大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 07:55  第一财经日报

  “每个黄金周都是如此,我们所有销售网点的试乘试驾车全都被借出去了。”春节刚过,某国产MPV企业的老总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适合于节假日家庭出行,国产MPV有着相当大的市场空间”,他认为。

  2004年,国产MPV取得长足进步,产销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比全行业平均增长速度高一倍,首次突破10万辆大关。

  但是,从总体上看,国产MPV销量占国产车总销量不到2%,只相当于轿车总销量的4.8%,或者相当于SUV市场的三分之二。

  因此,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从自身发展上看,国产MPV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市场增速急剧下降

  国产MPV的概念始于1999年年底,当时的上海通用为了缓解产能压力、丰富产品品种,推出了与别克新世纪等系列轿车共线生产的GL8

  到2001年,别克GL8依然是国产MPV市场的“孤独一枝”,全年销售10530辆。

  2002年,上马MPV项目形成一个高潮,企业数达到6家,总销量为47940辆,比上年增长355%。在中高档车市场杀得眼红的对手——上海通用和广州本田在MPV领域同样难分难解,别克GL8和奥德赛分别销售17656辆、13942辆;小型MPV普利马销售7621辆;另外,创造客车MPV概念的瑞风风行和宝龙分别销售4547辆、2819辆和1355辆。

  2003年,国产MPV的总销量为81482辆,比上年增长70%。其中,别克GL8和奥德赛继续领跑,分别销售23520辆、20117辆;瑞风和风行分别销售14263辆、10079辆,宝龙销售1364辆;普利马销售12019辆。另外,作为轻型客车老大的沈阳金杯开始试水MPV市场,但阁瑞斯的销量只有区区120辆,没能形成波澜。

  2004年,国产MPV总销量为107588辆,比上年增长32%。厂家排名发生变化,别克GL8和瑞风领先,分别销售29086辆、24277辆;风行和奥德赛分别销售16589辆、16471辆;普利马与上年基本持平,销售12850辆;宝龙销售1717辆。上述传统车型占有93.9%的市场份额。

  新车型不敌老车型

  2004年,国产MPV市场有嘉华菱绅和途安等先后上市,虽然来势凶猛,但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三款新车型只占5.4%的市场份额。

  新车型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不准,有的要公务、商务和家用通吃,有的没有选准竞争对手、盲目出击。

  大排量发动机、齐全的配置、相近的价位——东风悦达起亚的嘉华显然是冲着别克GL8而来,但是也许是忽略了品牌的力量,人们对东风悦达起亚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对经济型轿车千里马的认知上,远不能与已经确立了大型公务商务用车地位的别克相提并论,影响了嘉华的正常发挥。

  菱绅的推广很有特色,一个大型的充气模型在几个大中城市引起关注。但是,也许是东南自身品牌的号召力不够,也许是受到去年其技术来源——三菱负面消息过多的影响,菱绅的业绩不甚理想。现在,东南汽车在降价的同时开打“体育牌”,希望借助国家女排的影响力打开市场。

  而途安的上市时间较短,虽然车子的高新技术配置较多,品牌也足够强大,但价格也许是影响其销量的最大问题。

  老车型方面,尽管“公务舱”的地位暂时无可替代,但GL8的隐忧可能来自自己。不仅换型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易地生产之后,在人工等成本降下来的同时,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否确保,关键是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广州本田奥德赛的销量下降,有生产线调整的问题,也有更长远的考虑。果然,广州本田在不久前透露,奥德赛将在年内升级换代。

  开辟家用MPV市场

  短短3年时间,国产MPV从1万辆迅速发展到超过10万辆的规模,但公务商务车的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二。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说,下一步,国产MPV的关键在于尽快进入家庭。

  有分析认为,一直以来,传统的消费观念和MPV车型过高的市场定价,成为MPV私人消费的瓶颈,制约了整个MPV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SMPV概念的创造者,普利马作出了大胆尝试。因为车型比较成熟,普利马将原来接近20万元的价格,调整到目前的13.86万~18.36万元之间,较03款已经降低18%。但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由于马自达在国外已将普利马的“5+2”格局改款为“6+1”,那么普利马还能把“SMPV”的大旗抗多久呢?

  另一方面,在价格上能够被家庭接受的是瑞风和风行。风行打的是中小企业“创业”牌,特别是利用上海限行微型车的契机,加速推广;而瑞风则已经瞄准出租、租赁等行业,期望在这些示范性强的领域获得好的口碑和影响力,然后再图谋家用MPV市场。

  由于SMPV的空间略显局促,而客车型MPV舒适性稍差,最符合家用的还是轿车型MPV,如果谁能率先打破价格瓶颈,也许就是真正的赢家。(本报记者张宇星发自北京)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MPV集锦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