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现行政策束缚了大汽车企业自主开发的手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 08:08  中国汽车报

  汽车界呼吁自主开发的声音不可谓不响,但合资引进20年了,车越造越多,企业的硬件条件也早已今非昔比,为什么中国汽车企业还“自主”不起来呢?笔者认为,是现行政策和企业机制,束缚住了中国大汽车企业自主开发的手脚。

  对自主开发的重要性,相信中国汽车企业的经营者都心知肚明。谁愿意永远受人支配呢?不过,人是环境的产物。我国大汽车企业的经营者大多有行政任命背景,上级部门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主要看短期内的利润指标,而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力。任期内如果不能快速达到考核标准,经营者的“位子”就可能受到威胁。在短期利润考核模式下,以最低成本产生最大利润就成为经营者符合逻辑的行为模式。因此,一些合资汽车企业的总装车间越修越大,而设备和工具车间却越来越萎缩,甚至干脆卖掉,直接从国外进口设备和模具。

  “拿来主义”是“快出车,出好车,抢市场,见利润”的捷径,这方面的“成功”例子数不胜数。可是想真正走引进、吸收、自主开发之路,就要艰辛得多。既要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又要有“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漫漫行程。企业的长期战略常常会影响短期业绩,经营者承担的风险不仅仅是利润的下降,还有自身位置的安全。现有考核模式,无疑成了中国大汽车企业经营者头上的“紧箍咒”。目前的状况是,大的汽车合资企业有实力但没有动力积极实践“自主”,民营企业的“自主”又受到自身实力的制约。

  要让国内的大汽车企业把自主开发落到实处,国家就要改变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模式,把考核标准从短期的利润变为企业长期发展潜力。对那些积极实践自主开发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国家也应该给予明确、具体且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中国汽车企业要加快产权机制的改革步伐,让自主开发真正与企业经营者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不是靠“拿来主义”才能过更好的日子。(陈晓凤)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