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又有一批汽车厂家宣布降价,誓把降价进行到底。但与此同时,却有几款国产轿车逆市而行,提高了售价。
降价是由于汽车成本降低,或者是为了消化库存,或者是为了保持或增加市场份额所采取的一种营销手段。但是为什么涨价呢?恐怕也是汽车厂家为了保证合理的利润所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一辆汽车的销售价格是由四方面组成的,一是成本,二是税费、三是厂家的利润、四是经销商的利润。
2004年汽车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光是钢材价格就涨了一倍左右。再加上美元疲软,从欧洲和日本进口的汽车零部件也增加了成本。汽车厂家交给国家的17%增值税和3%至8%不等的消费税,是一分钱也少不了的。
按说汽车价格应该上涨而不是下降。但是,由于汽车行业国内需求增幅低于产能增幅,特别是轿车行业供大于求,许多厂家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纷纷连续大幅度降价,造成整个汽车行业利润水平大幅下降,虽然不至于到全行业亏损的边缘,但确实有部分汽车企业日子很不好过。
一个汽车整车厂家,大约60%的零部件是从外部采购的,或是从国外进口的。近年来,为了降低成本,从国内采购的比例在不断扩大。但是要看到,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投资力度小等诸多问题,而且许多零部件企业仅仅给一两个厂家或车型供货,达不到规模经济的地步,因此难以大幅度降低成本。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国产汽车成本的降低。
从汽车税费来看,尽管在去年的“两会”上有人呼吁取消汽车消费税,理由是目前汽车消费不属于高消费,继续征收限制消费的消费税没有道理。但这一意见并未被采纳。
从车价构成的第三个和第四个方面来看,企业总归要赚钱才能生存下去,暴利显然要制止,但没有利润或者亏损也不对。汽车企业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有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才可以持续发展。价格战打到汽车厂家无钱可赚,最后不得不关门的地步,对消费者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目前国内销售的轿车90%是合资企业生产的。考虑到钢材进口、零部件采购成本、税负水平、运营成本等多种因素,合资企业在中国制造一辆汽车的成本比国际水平高出20%至30%。而要在近期内缩小这一差距难度很大。因此,国内车价与国际接轨也有一个过程。
在部分国内车价尚高于国际车价的情况下,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的降低,汽车降价成为一种常态。但是,一些车价已经与国际基本接轨的车型,可能受原材料涨价、成本上升等因素提高售价,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况。中国汽车消费者,近几年听惯了降价声声,恐怕以后也要时不时听到涨价的声音。至于何时出手买车,买涨还是买落,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完全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决定。(原载:参考消息.北京参考 作者: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