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标致307降价了,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方式降价了,其降价之后所许诺的“降价补偿”,虽称不上开天辟地,却也算得上是中国汽车主流企业的头一遭。同时,307降价的独特手段,也标志着中国汽车的价格竞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姑且称之为“标致式降价”。
上月末,东风标致借广州车展的时机正式宣布,东风标致307轿车全系列产品降价,并对所有已购车用户实行差价部分现金补偿。此次价格调整幅度最大近2万元,其中东风标致307 1.6升从原来的14.88万元下调到12.98万元;2.0升手动挡、自动挡车型售价分别降至16.18万元和19.18万元。东风标致将此次降价活动称为“可信赖的狮子”。对在此之前购车的所有车主的差额返还,12月1日~12月31日由各地经销商实施。
回顾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价格竞争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汽车的价格竞争经历了一个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化的过程,在降价车型和参与降价的汽车企业越来越多的同时,降价的手段也愈发高明,价格竞争进一步深化。
第一阶段:被动式降价
中国汽车市场价格竞争的第一阶段始于汽车市场方兴未艾的1998年,到2001年结束。那时,汽车产品种类还不丰富,汽车市场上的主打品牌就是所谓“老三样”,再加上吉利、羚羊、奥拓、夏利等排量较小的经济型轿车,销售的主流也是“老三样”。由于竞争还不是十分激烈,汽车市场上的降价很少,就是有价格调整,价格竞争的范围也大多局限在“老三样”之间。据统计,2000年由汽车企业正式宣布的全国范围内大降价只有9次,这甚至还比不上现在一个月的降价多,其中发生在“老三样”———捷达、富康、桑塔纳身上的降价就达到了6次,占了全年总降价次数的67%;同样,在2001年,全国范围内的汽车降价也只有10次,“老三样”也当仁不让地成为降价的主流。
“降价所涉及到的汽车企业少,就注定了那时的汽车价格竞争是被动的。”一位经销商回忆起当时的市场情况时告诉记者,“那时的汽车价格竞争就是你降一点,我就跟你降一点,完全像‘挤牙膏’一样,所以出现了一些车型在一个月之内降价2~3次,每次只降几千元的情况。另外,这些‘挤牙膏’式的降价并没有引起市场格局的变化,无论价格如何竞争,‘老三样’依旧是主流畅销车型,谁也无法撼动‘老三样’的地位。”
“天还是‘老三样’的天,地还是‘老三样’的地。”这位经销商最后形象地说。
第二阶段:在被动的基础上主动出击
2002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汽车销售连年出现“井喷”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成了汽车生产企业需要用心考虑的问题,于是,降价成了汽车企业频频使用的“杀手锏”,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竞争也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
近两年来,汽车企业的降价明显多了起来。据统计,仅2003年一年,汽车企业官方宣布全国范围内降价的车型就超过60款,这还不包括经销商的促销行为。分析这些价格竞争行为,我们会发现,这一阶段的价格竞争比2002年以前更进了一步,汽车企业的降价更多地针对了竞争对手,为了对竞争对手进行打压,也开始主动出击了。
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上海通用今年北京车展之前的一次全车系大范围降价,很明显就是针对它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而去的,而两大众也很快做出回应,联手将旗下全车系降了个遍; 很多单车型的降价也充满了风暴的味道,针对某一车型的降价比比皆是。
有关专家认为,针对某一车型或某一企业的降价行为,是汽车市场价格竞争第二阶段的显著特点。虽然汽车企业已经有了主动出击的意识,但是从根本上看,降价依旧没有脱离被动的痕迹。在汽车企业的销量被竞争对手所压制的时候,会通过降价来扭转不利局面,这是对竞争对手的反击,同时也是在竞争对手的压力之下的被动行为。
第三阶段:“标致式降价”
“东风标致307降价之后给予已购车用户降价补偿的措施,将我国汽车价格竞争带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论标致307的降价,“这招够狠,让竞争对手没法模仿。”
东风标致307从今年6月份开始接受预订,8月开始交车给消费者以来,销量已经超过7000辆,以平均每辆车要补偿消费者1万元计算,东风标致需要为此次差价补偿支付超过7000万元的资金。一位经销商认为:“这7000万元,东风标致还是出得起的,但它的竞争对手却学不了。标致307刚上市,社会保有量不是很大,所以东风标致拿得起这个钱。如果同样的事情放在一汽-大众或者上海大众、上海通用身上,这个钱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出来的,社会保有量太大了。”一汽-大众等企业一个月的销量就超过1.2万辆,一年的销量近30万辆,让这些销量很大的汽车企业给已购车的消费者补偿,显然是不现实的。
东风标致用别人无法模仿的方式降价,的确给了竞争对手有力的一击。同时,这种主动出击的姿态,也拉动了中国汽车市场价格竞争向深层次纵深发展。
(冯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