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内发动机开发重心由欧Ⅱ转向欧Ⅲ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0日 17:02  中国汽车报

  在9月1日我国机动车(3.5吨以上重型车)第二阶段排放标准(相当于欧Ⅱ标准)正式实施以后,国内主要汽车发动机厂家在做什么?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各厂家的技术开发重心已由欧Ⅱ转向欧Ⅲ,有的甚至瞄着欧Ⅳ。除合资企业和引进技术的厂家以外,更多的汽车发动机企业更乐于与外国公司联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发动机技术和产品。

  8月底,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就已经把5辆装用索菲姆欧Ⅲ样机的汽车开到了北京。“是让定点用户用普通柴油试用,摸索普通油品对发动机的影响。”南汽技术主管说,“南汽已经开发了12个型号的欧Ⅲ柴油机,正在继续做燃油性实验。”

  潍柴首席设计师和杭发高工分别表示,欧Ⅲ项目已经启动,因为斯太尔欧Ⅲ机在国外已经很普遍,所以在引进生产中不会有什么困难,缸体、缸盖等主要部件由自己生产,其他国内不生产的燃油系统等部件就需要全球采购。

  “企业的产品有惯性,我们正在以‘1加2’(电控加废气再循环、尾气后处理)的技术路线改造传统机型,已经到了做欧Ⅲ样机的阶段。”一汽大柴的技术主管说,“开发设计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与国外公司联手,一种是与国内科研院所联手。”一汽锡柴的一位副总工程师告诉记者,锡柴在与外国公司联合开发6DL发动机欧Ⅱ机型时,一开始就完成了欧Ⅲ设计,并为欧Ⅳ预留了技术空间。开发欧Ⅲ系列机型已没有技术问题。

  广西玉柴此前已经制定了近3年的产品技术发展计划,并和国外公司联手开发出了国内最新一代共轨变截面增压欧Ⅲ样机。他们还有引进技术生产欧Ⅲ、欧Ⅳ柴油机的打算。

  一汽锡柴和玉柴有关负责人认为,和国外公司联手开发有三大好处:能学到开发、设计技术,逐渐建立科学的系统的设计程序;通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开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市场竞争力。

  种种迹象表明,国产汽车发动机的开发重心已由欧Ⅱ转向欧Ⅲ,厂家与外国公司联手开发渐成主流。

  国内汽车发动机企业(除合资企业和技术引进产品的排放升级)在介绍自家开发欧Ⅲ机情况时,经常提到的联手开发的“外国公司”是谁呢?记者经多方打探,原来就是著名的奥地利AVL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AVL公司专门为发动机系列产品开发、设计和排放研究提供服务。一汽锡柴开发的性能超“三S”的“中国第一机”6DL,就出自AVL公司。AVL公司在中国已拥有150多家客户,与中国企业联手开发发动机,其台架检测设备占中国发动机企业进口同类设备的80%,对中国汽车发动机行业非常了解。

  “虽然由于国外一些独资、合资及国际一些著名零部件公司进入中国,中国汽车发动机技术在总体上有很大进步。但是,国产柴油机在软、硬件方面和国外的差距还很大。”AVL中国雇员、高级工程师吴吉湘说。在发动机硬件方面,国外已经普及欧Ⅲ,正在开发欧Ⅳ、欧Ⅴ,中国刚开始欧Ⅱ,每一阶段约4年,相差8年;国产发动机的寿命约50万公里~60万公里,国外普遍是80万公里~100万公里;噪声差2~4分贝;升功率差5千瓦/升~10千瓦/升。在软件方面,不论是生产的一致性还是加工工艺、加工精度,都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国内的开发机构、企业还都没有从独立开发到批量生产高水平发动机产品的经验和数据积累。这些都是国内发动机企业开发、生产欧Ⅲ机的瓶颈。还有一些技术难点,如多气门技术、高压喷射技术、内部新的燃烧方法、排放后处理技术、低噪声设计等,急需掌握。综合差距约10年到15年。

  他认为,在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方面,合资、技术引进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企业只能按图纸生产,跨过了最重要的开发、设计阶段。中外联手开发、合作设计,能使国内企业逐渐了解、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开发手段、设计技能。

  (本报记者韩朴)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汽车配件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