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业人士分析:中国汽车业“井喷”源于需求大增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9日 09:47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本报记者沈文敏

  2002年,国内汽车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成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竞争也不断升级。对此,记者采访了上海社科院上海现代化研究中心韩华林、梁朝晖,请他们就国内车市发展走势作一分析。

  “井喷”源于需求大增

  汽车业“井喷”,归根到底受益于国内汽车需求的大幅增长。2002年,全国轿车销量突破110万辆大关,如果再加上吉利等准轿车,去年全国轿车总销量达到120万辆。按照“汽车工业十五规划”预测:2005年我国汽车总需求为310万—330万辆,其中,轿车为110万—120万辆。因此,去年汽车市场已提前3年达到“十五规划”,体现出强劲走势。

  专家认为,促使我国汽车市场强劲增长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历史积累轿车消费动能,家庭购车能力迅速提高。按照国际市场发展规律,当汽车价格下降至人均GDP的2—3倍的水平时,轿车将加速进入普及化阶段。2002年,我国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家庭数超过4000万户。目前,有许多大中型城市已达到或正快速移向这一水平。

  ———轿车价格不断走低。从2001年初到2002年中,国内市场轿车总体价格水平下降了约10%,降低了轿车消费的“门槛”。具备轿车消费能力的群体快速增加。

  ———轿车消费环境改善。国家先后出台汽车发展产业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费规定、放宽汽车消费信贷等多项政策,影响或抑制消费尤其是私人轿车消费的政策正逐步得到取消或调整。

  ———加入WTO的积极效应开始显现。一些因加入WTO所引起的购车风险等不确定因素得以消除,特别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得力,进口车数量和价格并没有像2001年底人们想象的那样冲击市场,市场对国产车价格接受程度逐步提高。

  ———轿车厂商自身水平提高。去年,各轿车生产厂商积极进行营销体制改革,不断增加品种投放数量,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使得国产轿车的竞争力明显提高,用户的可选择性增加。

  今年车价仍将下调

  宏观层面看,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汽车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决定了去年轿车市场需求向好。但是,由于2002年轿车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带有一定的“积累需求释放”效应,是需求多年沉淀的结果,因此,随着购买高峰过去,预计2003年市场增幅将低于2002年。

  供求格局将发生很大变化。2003年车市的价格走势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如果市场需求增长有所趋缓,供给增长速度就成了判断形势的基本依据。由于2002年汽车市场持续升温,一些车型受产能限制供不应求,厂家纷纷斥巨资扩大产能,产能增长带来的影响,必将在2003年逐渐显现。

  在买方市场压力下,汽车厂商将被迫调整产品价格策略,性价比成为竞争关键。预计8万—15万元的经济型车价格竞争最为激烈,而8万元以下车型价格下调空间很小,国产中高级轿车由于价格过高,降价在所难免。

  市场消费主体的变化更加明显,市场需求更趋多样化。与公款购车对价格不敏感相反,私人购车的特点是不仅对价格反应敏锐,而且对车型、性能、配置、技术含量的要求都很高。这将促使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在价格制订上也更加仔细斟酌。

  进口车价格将稳中有降。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3年汽车进口关税将降低近6个百分点,进口配额将达到91.25亿美元,并取消零部件配额限制,进口车的实际数量将显著增加,从而将引起车价一定幅度的下调。

  汽车制造业有待延伸

  为应对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外汽车厂商的冲击,专家建议,国内汽车制造业必须向其他产业延伸。

  以上海为例,上海在建设世界级大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也为汽车制造业向其他产业延伸提供了巨大空间。比如,上海投资近26亿元建造国际赛车场,投资500亿元打造国际汽车城。另外,上海汽车也可向汽车金融、汽车服务等产业延伸。

  同时,面对如此迅速发展的汽车业,必须对高峰期过后的汽车业进行冷静思考。各地在抓好整车生产的同时,能否利用我国制造力量基础较好、门类齐全的特点,抓住一两个核心部件的生产,并跻身世界采购网络体系,成为向世界各汽车集团提供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和世界百强企业,也使我国的汽车业“国内市场国际化”。

  各地汽车业除继续发展轿车生产外,还必须积极开发汽车新品种,如特种车辆的制造和生产,重型卡车的生产,使国内汽车制造业形成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

  汽车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编辑:李良)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