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轿车降价销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实,近年来,轿车断断续续的降价,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但是今年的降价又有新的内容,新就新在老百姓为何依然持币观望。
持币待购所为何来
持币待购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其中有价格因素、WTO因素、消费政策因素、使用环境因素、心理预期因素等等,因此不是简单一个价格问题可以解决的。
新世纪的开始,汽车市场面临剧烈变动的环境,许多变化难以预料。“十五”期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调整(西部开发)、生产关系等等方面都要进行大的调整,经济增长的总体速度可能属适度增长,但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汽车市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关部门宣布2000年中国整体进入小康社会,人均GDP超过800美元,到2005年可能超过1000美元,而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私人轿车的普及速度开始加快,进入需求的爆发期。因此,1000美元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我们已经快接近这一转折点了,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地区已经远远超过这一转折点,蓄积的能力如何释放,应该早作打算。
中国加入WTO,将带来极其复杂的影响。加入WTO,标志着中国新的改革开放时期开始,中国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对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党和政府已经明确要促进汽车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解决阻碍汽车消费的种种问题。持币待购属于持币者已经具有现实的购买力,只要条件合适,就会采取购买行动。因此,解决持币待购问题,促进汽车消费,最现实、见效最快的措施是创造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
车市增长缓慢 厂家压力仍大
2000年国内生产汽车206.91万辆,同比增长13.07%;销售汽车208.86万辆,同比增长14.01%。但是三大车型形势不一,最好的是客车,货车几乎没有增长,而轿车仅增长不到7%。
今年1月,轿车市场形势错综复杂。虽然历年1月和2月都是销售淡季,但是今年主要轿车生产厂家苦乐不均。广州本田和一汽大众产销都大幅度增长,广州本田产销增长都近两倍,一汽—大众生产增长67.46%,销售增长28.64%,捷达和奥迪两个车型产量都大幅度增长,但是捷达销售有所下降。上海大众产销下降幅度都在20%以上,其中普桑产量下降70%以上。天汽产销略有增长。神龙公司生产下降9.17%而销售增长1.41%。上海通用产销下降幅度都在50%左右。一汽集团轿车生产大幅度增长而销售大幅度下降。长安汽车产销都在大幅度下降。
从去年开始,一些戴着6字头的所谓经济型轿车陆续投放市场,如悦达、吉利、英格尔、羚羊、北斗星等,它们以较低的价格挑战市场,虽然产量尚不足以威胁主流市场,但是这股力量终究不能忽视,近来一些经济型轿车开始进军北京市场,声势颇大,老的“中级三杰”并不能淡然处之。
来自另一方面的威胁是赛欧、夏利2000这样的新秀,并且今年还会继续出新,比如跑乐、波罗等,潜在的新生力量等对市场带来的影响难以预料。
与此同时,企业库存压力缓解不大,到今年1月底,全国轿车库存4.98万辆,比去年同期仅减少9000辆,但是有的企业库存压力较大。如夏利、富康、奥拓。
车市仍是政策主导市场
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一些厂家不得已打出了降价牌,但同时又担心由于政策不清降价只能损失自身的利益,并不能收到拓展市场的功效。因此,在价格问题上汽车厂家的态度又显得虚实莫辨。如前年秋天有的厂家声称“绝不降价”,理由是没有降价空间了,但是在去年先是“搞买轿车送大礼”,随后是说不清楚原因的降价,到后来是直截了当“有降价空间,但是现在不降”。厂家的言行迷惑了媒体,也迷惑了消费者。
价格是企业的战略行为,因此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长期的行为,价格战略的模糊和混乱不仅造成消费者疑惑,还会影响企业的市场。消费者最怕买了以后产品就降价了,因此在厂家价格行为混乱,价格信息朦胧时,消费者的选择只有等待。
其实,国内生产的轿车价格仍然偏高,有的价格虽然不高,但是车型比较老。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逐步降低,进口逐步增加,竞争进一步加剧,轿车价格还会进一步降低。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撰写的《20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一书中指出:“我国价格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建立和完善新市场价格体系仍面临许多繁重的任务。”“第一是基础产品价格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有的商品价格即使是已经放开,在市场交换中形成,但因其是在畸形消费需求下形成的,不能真正认为是市场调节价格......”中国汽车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在主导市场,而不是需求。在上海通用投产时,许多人担心10亿多美元的投资太冒险了,但是别克销售得很好,头一年就3万辆,有的官员认为国产车挡住了进口的。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国家规定官司员要坐国产车,所以进口车便宜也不能买,一旦国产化,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在整个轿车增长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中高级轿车增长了数倍,在黑市上雅阁还要加钱。因此,真正销售不畅的是面向普通居民的车型,目前小幅度降价也未必能够形成旺市。只有在市场环境良好的情形下,价格杠杆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贾新光)
所属专题:贾新光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