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访谈>正文

原创鼎足论战:产业政策应否放开合资股比

http://auto.sina.com.cn  2014年02月20日 22:22  新浪汽车   字号:

  施行10年的汽车产业政策走到了关键节点。从2004年到2013年,中国汽车业从小到大,多年蝉联全球最大新车消费市场,却未能实现从大到强的梦想。这在很大程度缘于汽车产业政策落后,无法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未能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中国汽车业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政策修订应关注哪些主要领域?汽车行业格局是否将就此产生重点变革?新浪汽车邀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华荣,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做客“三言二拍”栏目,邀请寰球汽车传媒总出版人、《汽车商报》总编辑吴迎秋主持,畅谈产业政策走势。

  针对中国汽车合资股比要不要放开的问题,几位嘉宾之间发生了激烈辩论。以下为辩论实录摘编:

  第一回合  汽车算不算战略产业?

  王志乐:你要说我是主张放开,我同意,但我也不是说一步放开,我也是主张,假如今年要放,我并不是说一下子全放。比如我说从地区来讲,能不能最落后地区,像西部想吸引外资,它那儿先放,中西部地区先放。再就是对外开放的同时,甚至于先能不能对民企开放。我是主张开放,但是倒不是像他们理解的是一步到位。从这个角度讲,我估计跟老董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异,我是主张真放的时候,在战术上要认真、谨慎。但是在战略上,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要开放。把这两个结合好是现在的关键。战术上应该是有序放。像商务部的发言人在解读一般制造业,提到了钢铁、化工和汽车。但是商务部正式发布的,那个新闻发言人讲话这部分实际上是删掉了,可能怕引起争议。

“三言二拍”行业“三言二拍”行业巨头激辩“合资股比”

  董扬:那个话讲得很模糊,后面讲股比50%,看来对汽车是起重大作用了。又说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是要研究的。怎么解释都可以。

  王志乐:不是,那个解释很清楚,要落实三中全会的东西,只是现在我是觉得他接受商务部的说法,现在不那么具体,到底是哪个行业。钢铁行业过去的理论,它是一种战略产业,比支柱产业还重要,但是现在国际上普遍认为钢铁技术发展到今天,钢铁产业不再是战略产业了。所以,我们不能用过去冷战时代形成的产业定位来判断现在的政策。

  第二回合  品牌有没有政治属性?

  王志乐:我们的舆论、媒体,还有一些汽车人的思维,有三个毛病。第一,概念混乱。第二,逻辑混乱。第三,理论混乱。有这三个混乱就没法应对中央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外商要在全球化中对中国的挑战。怎么样以被动防御变为积极应对,我们现在思想状态、理论状态有问题,出在这儿。

  比如自主品牌这个概念,这是个伪概念,不存在的概念。你看看哪个国家提出来过这样一个概念,叫自主品牌。德国人的奔驰不叫自主品牌,不这么说。咱们的自主品牌是从中国的自主品牌演化而来的,中国自主品牌,所谓自主品牌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原话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为这个事做过研究,我认为根本不存在中国自主品牌。首先你既然承认品牌是有价值的,这个品牌的价值肯定有所有者。假如是个品牌,肯定有所有者,是长安汽车公司,不是中国。奇瑞咱们过去老说它是自主品牌,它其实不是中国自主,它是中国奇瑞公司的自主品牌。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问题,比如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中国人肯定不认为沃尔沃是中国自主品牌,但是它是中国吉利公司的自主品牌,恐怕没人反对,因为它是有所有权,有控制权,它是收购了沃尔沃,它是中国吉利公司的自主品牌。

  主持人吴迎秋:有自主权。

  王志乐:你讨论的是中国自主品牌,我说你这个所谓的“中国自主品牌”,是中国某某企业的自主品牌。

  主持人吴迎秋:该叫什么品牌?

  王志乐:就是中国企业自主品牌。比如奇瑞是中国奇瑞公司的自主品牌,沃尔沃是中国吉利公司的自主品牌,在这个概念上,按照企业来讲,因为这是企业的品牌,为什么要把企业品牌和国家混在一块儿呢?不是一个概念。

  董扬:企业的资本有国家属性。

  王志乐:但是咱们这么多年,把企业问题上升到国家,混淆到国家问题,把企业问题政治化、民族化、国家化,偏离了企业搞品牌本身的规律了。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品牌是由市场决定的,你的品牌能存在还是不能存在,是知名品牌还是不是知名品牌,实际上是市场决定的,老百姓买不买。你人为的想去维护一个品牌是做不到的,是一个,最后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因为品牌是企业的。第二,品牌是市场的。全球知名品牌是全球市场的。如果你在这个时代要想打破原来那套东西,你必须得有一个全球品牌才站得住。而这个全球品牌恰恰是在全球市场中博弈出来、搏杀出来的,不可能人为搞出来的,按照政治规律搞出来。而我们这些年,由于概念混乱,大家在搞品牌的时候给它自觉不自觉的搀进了很多非市场、非企业因素,变成了一种政治活动。我所说的概念混乱就是指的这个。

  第三回合  资本的国家属性不可忽略

  主持人吴迎秋:我打断一下,刚才讲的自主品牌这个说法是有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一个概念。

  王志乐:咱们说的自主品牌应该叫本土品牌。

  主持人吴迎秋:比如我们去讲这是德国品牌、美国品牌、中国品牌。

  王志乐:来自中国的品牌,或者叫中国本土品牌,准确的应该这么用。

  主持人吴迎秋:干脆叫中国企业的自主品牌。

  朱华荣:我们现在讲品牌、自主品牌,也是说的来自中国的可能是民族资本控制的、掌控的。

  董扬:我的看法,第一,品牌有地域属性,不是属于这个国家,是属于它的主要控制资本的资本者掌控。其中包括讲沃尔沃,现在讲它是中国品牌还是瑞典品牌?

  王志乐:不能那么说。

  董扬:中国企业的可以。但是就本身来讲,李书福买沃尔沃并没有把沃尔沃总部和它品牌有关的东西都迁到中国来,实际上是获得了它的支配权和使用权,是这样的情况。就像香港招商局完全是大陆的资本,但是它在贸易这方面是属于外资。

  再一个,在中国境内的品牌又分为中国的还是外资的,外资品牌不是中国品牌,实际上是引进的品牌,那个品牌就是外资的。比如像大众宝马,就是外资品牌。但是比如我们将来这些企业在中国也注册了一个品牌,比如像宝马现在搞了一个之诺,之诺在中国注册,这样将来它是一个中国品牌。

  王志乐:应该叫中国企业品牌。今天我再次呼吁媒体,不要用不准确的概念,千万强调是“中国企业品牌”。

  主持人吴迎秋:从刚才王志乐研究员讲的这个话题,先给它归纳一下。第二个我想引申,王教授讲的某种程度是回应你的讲话,我们现在放开股比对自主品牌不利,是这个意思。因为这本来是市场和企业自身的行为,而不是一个政治和国家的概念。

  董扬:这里边是什么问题呢?市场是企业的,但是不同地域为主、资本为主的品牌和一个外来的品牌对当地的(品牌)在利润分配上,在经济带动上,在科技拉动上是有差异的。

  王志乐:这里边就在于咱们的政策怎么引导。比如说国有企业本来应该是对国家最有利的,但是最近披露出来有些企业内部那么复杂的问题,他们对国家带来的危害大大超过了(贡献)。

  朱华荣:这个问题的本身不是国有、非国有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过这是机制上的问题。

  第四回合  国别、利益、政策一套牌  合资股比不可放

  主持人吴迎秋:我打断了王教授的话题,因为刚才王教授的观点,第一,他和我们来之前,因为我们看到媒体上都在说放开,王教授是坚决赞成放开,而且是非常强烈的一个代表。通过刚才王教授的阐述,我觉得应该这么来描述,王教授是一个赞成有序放开的观点的持有者。

  王志乐:战略上积极,战术上谨慎。

  主持人吴迎秋:这就是所谓有序放开,应该这么表达。第二,我们现在讨论股比放开的时候,特别提到了我们现在在三个方面的混乱,一个方面的混乱是概念上的混乱、理论上的混乱和逻辑上的混乱。概念上的混乱,特别谈到了我们现在讲的自主品牌,他认为自主品牌的解读方式是不对的,认为更应该叫中国企业自主品牌。我也感觉出来这里的几个意味,一个意味就是,他其实在间接地回应董扬秘书长刚才讲的放开股比对自主品牌不利的观点。

  我特别想问一下长安汽车的朱书记,你是企业的代表,过去我们长安也在搞自主品牌,你认为自主品牌和中国企业自主品牌是一码事吗?还不是一码事?

  朱华荣:大家好,我是来自长安汽车的朱华荣。我的观点可能代表了中国现在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观点。之所以这个命题带来这么大的争议,其实是不同的利益、团体对于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视角,而得出的短期和长期等等这些利益之争、利益重新分配的这样一些争论。所以,有这样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利益团体,带来不同的而且是截然相反的一些结论。这是我的第一个观念。

  这段时间我关注这个问题,有些企业是既得利益者和非既得利益者有矛盾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企业当前的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是一个矛盾。所以,也有企业说立即放开。还有就是国与国,甚至是不同的资本属性之间的利益。比如很显然地可以看到,外资企业是坚决要求要放开,实际上这背后就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利益,肯定不惜希望能够为中国做更大贡献,这一点也不用来质疑。

  第二个问题,我的观念是目前不能放开。董秘书长和王教授刚才都说到,实际上长远来看是要放开,但是我认为短期或者当前不能放开,会带来整个汽车工业巨大的混乱。这里边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像刚才教授也说到的自主品牌,或者存不存在自主品牌的问题。有这么几个观点,为什么不能放开。

  第一,汽车工业,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般加工产业。大家可以去看,81年美国交通部长当时写给里根总统的报告里,是把它认为汽车产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董扬:当时其实在美国有一个讨论,就是汽车要不要放开,要不要完全放给日本、韩国这些企业。

  朱华荣: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实际上涉及到国家的命脉,你可以看20年代的美国、50年代的欧洲、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韩国,汽车的强大背后带来国家迅速的发展。

  第二,我们也看到实际上它是一个支柱产业,它的带动效应,而且我认为它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的产业。它的技术含量不在于它一般技术,我是做了25年技术开发,它的难度在于系统集成及可靠性。目前我认为任何我们使用的家电都没有它那种难度和要求,没有哪个可以达到它那种要求。

  第三,之所以重要,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资本或者我们刚才讨论的品牌,我们把资本、品牌看作资源,资源本身是没有国界的,它也没有民族属性,但是掌握这些资源的人,也就是资本家、品牌所有者,以及品牌所有者后面的政治团体,它是有国界的,是有民族属性的。当一个国家、民族或者世界经济发生变化,或者巨大波动的时候,它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一点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看到。

  这是第一个我的观点,为什么要放开,很重要。

  第二,很弱小——中国品牌或者我们说自主品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中国品牌从10年(前市场份额)最高到33%逐年下滑。

  董扬:轿车领域(更严重)。

  朱华荣:现在下滑到30%。今年1月份更是不到30%,这个月只有27%。第二,价差。自主品牌,我们暂时还叫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的价差,同样的差价40%以上。说明竞争不再一个级别上。

  第三,我们的国际化程度,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汽车产业,但是也仅仅只有25%的全球市场,还有75%是中国以外的市场,而恰恰中国在这75%的市场里几乎约等于零,尽管这几年我们出口不断增长,也有国际化的开拓。我刚好管了国际(市场)一年多,出口的很多企业,我们闻到了他们的香水,成功了,出口不少,但是我们绝对没有看到他们的泪水,走出去不平等的一系列待遇。在不违反WTO等等这些基本游戏规则前提下,这也是一个国际惯例,况且50对50不是阴谋,我们是阳谋,也不违反WTO的规则。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对零部件的冲击。我们现在正是由于有50对50,而这个产业链对金融的冲击,对服务业的冲击,对研发的冲击,微笑曲线里把这些端头都已经完全掌控在希望得到更多利益主体的时候,它一定是分配不合理的。就像长安在进行国际化的时候,我不会让每一个生产既得利益者是一致的,我要通过很多方式进行调节,因为品牌、技术、资本等等掌控在总部手里。

  第五回合  跨国企业政治属性渐模糊  脱离国际化太狭隘

  王志乐:刚才讲的为什么要澄清这个概念,如果概念混乱会导致把本来是企业问题、商业问题跟政治意识形态混淆,这么一弄就使得企业往往偏离了市场规律去做事,这是我的第一个思考。

  第二是逻辑混乱,逻辑上中国政府包括中央早在1998年就明确提出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它的身份在中国中央正式文件里,那是在1998年4月1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外资工作的一个意见,那是中央国务院联合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实际上已经明确提出来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这个概念在前两年被混淆了,很多人就把这些外资企业看作是外国企业,一旦让它控制了就好象中国人就丢了东西了。这个事说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逻辑是混乱的,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也是把外资企业看作是中国经济的一部分,你们都强调这几个合资企业都是用合资企业赚的钱反哺自主品牌。这说明这些合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在中国35年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我们一说起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肯定是把这类企业放在里面的。如果这些企业排除在外,没有中国现在的汽车地位。

  第三个混乱更严重,理论混乱。跨国公司现代企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认为1991年底苏联解体世界冷战结束,出现了全球市场以后,企业竞争的环境变了,出现了全球市场,以前不是。有了全球市场以后,原来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是跨国经营,现在是全球战略,所谓的全球战略不是空的,价值链所有的环节在全球布局,第一是战略变了。第二是管制变了,往往我们喜欢看资本来自哪儿,1992年以后,很多跨国公司的股权被大大国际化了。甚至于有时候都分不清这个公司是哪儿的。诺基亚大家都说是芬兰公司,最大的股权持有者是美国。那几家汽车公司,大量的股权在最近这20年也是全球化了。所以他们的治理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全球管制。第三这些跨国公司要想在全球挣钱,必须承担全球的责任,环境、社会、反腐败的责任,这些公司出现三大变化,全球战略、全球管制、全球责任。

  还有一个变量,海外部分越来越大,甚至超过50%,我跟踪了6家汽车龙头企业,本田丰田、通用、福特、大众、宝马,来自三个强国,6家在我研究起点的时候,只有德国的海外部分超过一半,现在除了福特40%以外,其他全部超过50%,德国两家进一步提高,大众现在是78%,销售、员工、资产78%在国外。我把这种有三大变化,海外部分超过50%的企业称之为全球公司,不再是跨国公司了。这种公司和你的利益交汇点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了利益共同体。美国和中国发生矛盾,通用汽车、微软全部是占在中间帮助两国政府协调的,不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了。

  这个理论出现了以后,我们再看原来搞的中国汽车产业的思路就太狭隘了,没有想在这个世界中怎么样整合更多的资源,而且在整合中,肯定第一步做不到全球产业的上游,只能在低端,这个低端是必然的,不可能一步跃上去。中国的产业想发展,只能从全球产业链低端做起,一步一步走,现在比刚开放的时候已经大大进步了,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往前迈一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扫描二维码,快速收藏新闻至手机,通过手机随时阅读。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Aeolus)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