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航空的提问
《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社记者:现在国内多数航空企业虽然说也在引进一些先进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还是处于引进先进单件加工设备为主,至于引进成熟的先进的生产线,比如在展会上别超经理介绍的F35生产流水线,国内要引进这些先进的生产线还需要一些时日,说五年之内大飞机要上天,我个人觉得还是稍微比较乐观了点。
贺万民:大飞机C919,2014年是原型机上天,只是起飞试验,后面还有好几年。从过程来看,汽车行业经历过2毫米工程的打造,刚开始做轿车大家做不好,很多高校全部介入,国家呼吁到打造2毫米工程,提升指标。飞机面临着同样问题,飞机最苛刻的是必须是绝对安全,现在没有2毫米的概念,工业现状里面在尺寸误差方面的距离跟设想的差距比较大,所以不是简单的设备引进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进一个质量体系。
《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社记者:国内航空标准现在已经由苏式标准向西方美式标准开始了,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肯定是第一步,至于您说的引进先进的装备线,是不是把高精确度的零件跟部件生产线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引进航空新近组装线?
贺万民:基本上同意这个说法,有一点差别,首先要设计正确。我们看到的合格的设计方面,我们的方法上有缺陷,这是柯马将来进入飞机制造主要领域,汽车首先也是设计正确,什么样的零件尺寸是合适的。
《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社记者:现在各个航空企业都有自己的标准,我刚才说现在实际上还在过渡时期。比如西飞和成飞内部标准不一样,比如建两套生产线,西飞建设一套,成飞研一套,是不是也要向飞机厂商提出这个观点?
贺万民:正在打造新的标准。现在有一个国内很大项目已经向柯马发出了邀请,参加标准的讨论,他已经听到柯马的评价,他们认为有必要让柯马介入飞机制造工艺和标准制定的讨论,我们现在在想怎么介入进去。
《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社记者:像柯马毕竟属于外国公司,进入中国航空界的时候会不会受到国外政府阻挠?
贺万民:我试图让总裁回答,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讨论这个问题,一直讨论到今天,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跟北京对过话,这是摆在面前的现实,我们最近看到了一个好的动态,中美高层对话里面,高技术进口放宽了,对大飞机制造绝对的利好。
《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社记者:比如中国从美国进口设备,美国政府是不是阻挠?通常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贺万民:会。 西门子和大飞机合作的几个伙伴,原来说要制裁他们,现在都进来了。大飞机电子导航系统实际都是国外的,柯马会跟他们用同样的方式进来,大家遵循的是同一游戏规则,我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
《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社记者:柯马属于进口总装线的,工程比较大,可能更需要政治上的支持。
贺万民:民机工程没有限定,中国政府和欧盟、北美那边没有限定,我们已经确定过了。
关于工业服务的提问
《商务周刊》记者:我有一个关于工业服务的问题,我在资料里看到实际上柯马在巴西有很丰富的经验,能不能帮我们梳理一下这些经验,至少是多于海尔这个例子的,除了海尔家电行业,还有其他哪些行业的中国企业可以适用?刚才提到跨企业平台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是不是有了这样的例子。
Galetto Jose:从20年前柯马在巴西的分支机构就开始做,柯马一开始做汽车,之后在工业服务外包领域走多元化道路,在采矿、造纸、钢铁和家电这些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柯马一个关键点是协同效应。因为柯马这么多行业的团队他们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先进经验,这些先进的经验放在一起带来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这样就给客户带来比较灵活的优势。尽管柯马是起步于维护,但是柯马的实际工作已经远远超越了设备维护,设备维护一般着眼于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柯马现在着眼于设备的综合利用率,提升了客户的工艺,生产节拍,设备综合利用率及产品质量。我们在跟客户分享他们的目标,为了达到他们的成功目标,我们会着眼于价值增长的机会,帮助客户提升他们的目标。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柯马有两个客户,一开始只做一个工厂服务外包协议,由于我们出色表现,他们把所有工厂的服务外包都给柯马了。柯马在巴西有6500多人,有50个全面服务协议。
《商务周刊》记者:如果想在中国推广,单从海尔这一个行业来说可能不太具有代表性,或者不太具有说服力。
贺万民:我们限定的是制造类服务,这是一个大的范畴,凡是制造业有流水线的客户。原来的流水线的维护人员我们认为已经到了一个阶段,就可以把这些人员剥离出来,把这种服务社会化,无论是造纸、冶金,包括采矿。我们最近跟一个整车厂讨论另外一个问题,是将同样的概念引申了,汽车研发院有很多人,大到上千人,我们跟他们的主管负责人说核心队伍的该就150人左右,剩下的都是简单重复的东西,你这个企业为什么把这些人养在企业内部呢?非核心化的内容要社会化。
记者:我们参观过美国博格华纳,连移动院都可以外包,外包部分是不是包括生产线上制造人员?你们给一汽轿车做焊装线,实际上线上也没有人了,可是也需要有维护的。
Galetto Jose:我们的核心技术是在设备维护,我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块,我们在阿根廷已经有这样的例子。柯马的维护不仅限于柯马的生产线。
关于机器人的提问
记者:有些企业推出经济型机器人,柯马做的是满先进的,这是宣传策略上的做法,还是柯马本身不想做低端、经济型的机器人?
Franco Deregibus:柯马的重点是推一些比较专业的应用,柯马的方向主要是以系统集成商的方式出现在市场上。我们有一个机器人叫中空腕点焊机器人,把点焊的应用集成在这个机器人上,管线有7年寿命,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正在推我们新一代控制系统,新的控制系统有很多优点,我们着眼点并不是推低成本的机器人,我们的着眼点是推适合用户的机器人,我们会根据市场情况,使我们的机器人价格保持一定的竞争力。
贺万民:很多机器人厂家推出低成本机器人,柯马不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柯马在坚持走很复杂的机器人路线,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在机器人有效使用期间内综合应用成本要最低,而不是卖机器人时候说机器人便宜才便宜。我们机器人7年免维护,其他机器人如果加上7年维护成本,实际上远远超过我这台机器人使用成本。销售价便宜不代表真的便宜,因为用人要进行维护,柯马机器人设计理念是免维护。
《中国工业报》记者:我看到柯马是唯一解决三年质保的机器?行业中正常标准是多长时间?
贺万民:正常的是一年,有些厂家推出两年。简单的比价不能说明问题。
关于新能源的提问
《中国能源报》记者:从新能源角度了解一下,在柯马营销战略中,新能源市场这块的开发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因为最近国家政策特别关注能源的发展,然后是低碳、绿色、环保,每个企业都希望能够搭上这个钩,柯马只是利用政策营销手段,还是确实在开发新能源市场这块有独特优势?
Franco Deregibus:现在柯马主要是在这方面做两个事情:第一个事情是节能,首先要把我们生产系统消耗的能源降为最少。就服务来说,我们已经在对一些客户的生产系统做两方面工作:一是节能减排的咨询工作;另外是工业服务工作。举个例子,在能源消耗比较大的领域,机加工领域,为了降低客户电量、冷却水等做了大量工作,有实际数字可以说明。另外一个方面是为新能源生产商提供制造系统,其中一个是太阳能领域,我们可以做聚光太阳能生产线,第二个是在风能塔筒领域我们可以做自动焊缝跟踪系统。
贺万民:柯马本身并不是新能源的研发者,而是为新能源变成产业化提供一些工艺保障设备,这是我们的定位。会前我看到一个问题清单,其中有说中国太阳能已经产业过剩,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从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来看确实过剩了,但是中国太阳能在终端产品上经过精加工的产品上差距巨大,对我个人来说,因为我是搞工程的,一直有个梦,希望在终端产品上能形成规模,形成产能,这是关于新能源方面柯马的定位,我的团队也在这方面进行努力。
《机器人制造与技术》杂志记者:我问个一般工业方面的问题,我们国家正在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更具有前导性,像风电、太阳能,在这些领域中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柯马机器人的优势是什么?国内有没有实际的应用案例?
贺万民:在新能源领域,在市场分析阶段,还没完毕,但是目标已经定了,假如说明年还有类似的活动,还能请到在座的诸位,我们继续交流,那时候会给大家一个交待,目前还是策划阶段。